大学生“躺平”背后:有研究称学业“躺平”最普遍,3个维度“躺平”行为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九派新闻 2025-02-19 16:48:50

近几年来,“躺平”一词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九派新闻注意到,中国知网公开了一篇名为“中国三省市大学生‘躺平’行为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的论文,由马声、王欢等学者发表。论文指出,在学业、生活和社交3个维度的“躺平”行为中,大学生学业“躺平”行为最普遍,且3个维度的“躺平”行为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

[1]具有学业“躺平”行为的大学生比例达32.7%

论文中提到,2023年7至10月,作者在江西省、辽宁省和北京市内各选择了3所高校,对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描述其在学业、生活和社交3个维度的“躺平”行为表现,并分析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研究中,学业“躺平”行为表现包括4项:(1)学业倦怠,如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2)学业拖延,如在撰写课程论文、复习应考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行为上拖延;(3)学习动机不足,如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不在乎学业上的表现;(4)学习投入性低,如学习投入时间、精力少,很少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互动和交流。这些行为中,有2种及以上行为表现的,被判定为有学业“躺平”行为。

生活“躺平”行为表现包括3项:(1)不在乎自己的外表、穿着和个人环境卫生;(2)作息不规律,如经常通宵刷剧、打游戏;(3)饮食不规律,如经常不吃饭或暴饮暴食等。该研究将有2种及以上行为表现的,判定为有生活“躺平”行为。

社交“躺平”行为表现包括2项:(1)不会主动维系现有的社交关系;(2)不主动结识新朋友,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或在社交场合中沉默寡言。研究将同时有上述2种行为表现的判定为有社交“躺平”行为。

在4225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具有学业“躺平”、生活“躺平”和社交“躺平”行为的分别为32.7%、17.8%和17.5%,其中6.7%的大学生同时具有3种“躺平”行为。

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和社交维度的“躺平”行为报告率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四、大五、北京市内的大学生“躺平”行为报告率分别高于其他年级和其他省份;居住在城市的大学生和月生活费较高的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维度的“躺平”行为报告率分别高于农村和月生活费较低的大学生。

此外,经常吸烟、经常饮酒的大学生,学业和生活“躺平”行为报告率均最高;体力活动频率低的大学生各维度“躺平”行为报告率均高于体力活动频率高的大学生。

[2]具有3种“躺平”行为的大学生中,具有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的达59.6%

研究还指出,学业、生活和社交“躺平”行为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在同时具有3种“躺平”行为的大学生中,无、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的构成比分别为9.9%,30.5%和59.6%。作者在讨论中提到,一方面,“躺平”行为可能是抑郁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躺平”行为也可能是抑郁症状的潜在诱因。

关于大学生“躺平”的原因,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学业“躺平”行为可能源于追求享乐,缺乏重视;也可能是因为存在习得性无助心理,自我效能感较低,在同辈压力或学习成果不如预期的情况下,难以在学习上获得满足,从而对学习产生无力感,导致放弃努力而选择“躺平”。

而在生活和社交维度表现出“躺平”行为的大学生,一方面与网络使用习惯不当、现实生活较匮乏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过往学业压力的补偿性享受心理,这些大学生在经历了中学时期的严格管束和压力后,将大学视为享受和放松的场所,从而选择“躺平”。

九派新闻记者彭茸雯

1 阅读:173

评论列表

zeasky

zeasky

2025-02-20 09:47

十年寒窗,十年又十年[笑着哭]谁顶得住

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

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