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孩突发重度昏迷、呼吸急促,
家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送医途中下发病危通知书,
医院检查确诊为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命悬一线——
家住包头市,今年16岁的小明(化名),正值青春年少,却有4年半糖尿病史,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的小明身形消瘦,已经辍学在家。
前不久,小明突发意识障碍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往包头市蒙中医院急诊科。
小明此次发病病情危急,入院时诊断为糖尿病性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状态,情况极为凶险。
医护人员全力救治。
在小明入院后,包头市蒙中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振功详细询问了小明妈妈患者病情,得知小明很小的时候就已发现血糖升高,但具体的血糖数值、首次发现时的症状表现及当时的诊疗情况记录并不详尽。
此次入院前,小明突然出现意识障碍,随后迅速陷入昏迷状态,被紧急送医。
入院后,小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医生即刻进行的血气分析结果令人揪心——PH值小于6.8,并且血浆胶体渗透压高达353mmol/L。
在医学领域,血气分析中PH值小于6.8是明确的死亡独立风险因素,这意味着小明的生命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包头市蒙中医院重症医学科迅速响应,成立了由主任带队的救治小组,邀请呼吸科专家——包头市蒙中医院副院长贾小青参与会诊。救治方案紧紧围绕补液与降糖、抗感染等关键环节展开。
在补液方面,医生们根据患者的体重、脱水程度以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初期,采用快速静脉输注等渗盐水的方式,迅速扩充患者的血容量降低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同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紧急救治挽救生命
降糖治疗同样严谨且精细。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肾功能等因素,重症医学科救治团队选择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这种方法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又能避免血糖下降过快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降糖过程中,每1小时就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一次检测,根据血糖下降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小明入院后,病情渐渐稳定。
小明入院第二天因肾功能异常进行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入院后血象高、PCT高存在重症感染,血压降低,医生又给予抗感染升压治疗。
除了补液与降糖的核心治疗措施外,医生们还密切关注患者的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病情等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细节。
经过连续多日的不懈努力,患者的病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入院治疗三天后,小明开始意识慢慢变清楚,血压正常,经抗感染、升压、补液、降糖、纠正离子紊乱对症治疗,小明恢复清醒意识,感染指标下降,肾功能有所好转。
这一变化让整个救治团队都为之振奋。同时,复查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酸碱失衡也得到了有效纠正,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这些好转变不仅意味着小明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更是对包头市蒙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按时用药、监测血糖千万别忽视
在抢救小明过程中,包头市蒙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团队小组负责人、副主任医师王红了解到,小明因为羞于在小伙伴面前打胰岛素,在病情稳定后很长一段时间私自停止用药,也没有按时监测血糖,导致此次突发昏迷,差点失去生命。
“小明的病例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王红说,“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规律用药至关重要。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容易自行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种行为极其危险。药物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随意改变用药方案会导致血糖波动,就像小明此次病情恶化,很可能与未规律用药、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有关。”
贾小青副院长很关心小明恢复情况。
血糖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会增加糖尿病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糖尿病性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小明已经转危为安,但这只是小明漫长康复之路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综合治疗,以确保其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类似的危急情况再次发生。
专家科普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又被称为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以严重高血糖、严重脱水、显著升高的血浆渗透压及意识改变为主要特点,是一种性命攸关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其发病率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但死亡率显著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此特别强调有效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大多发生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原因是在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引起血糖急剧升高的因素,同时伴有严重失水,导致血糖显著升高。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同的是无明显的酮症,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癫痫发作以及短暂性偏瘫。
王红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积极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享受健康生活。”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