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母婴室是在公共场合为哺乳、喂食、清洁排泄物等一系列育儿行为提供便利设施的空间。近年来,多地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建设与普及。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发现,尽管母婴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母婴室仍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与无障碍卫生间共用空间等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应不断细化相关法律规范,确保母婴室的独立性和专用性。(2月19日《工人日报》)
随着社会各界对母婴权益的重视,以及专家学者和社会舆论的持续呼吁,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并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此前,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目前各地母婴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实现母婴室从“有”到“优”的健康发展。
从各方反馈的意见来看,当前相关建设标准不够细化,缺乏明确规范界定母婴室的空间布局、设施配备以及功能分区等关键要素,导致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部分公共场所管理方对母婴室建设重视不足,仅将其视为一项应付政策的任务,而非真正从保障母婴权益的角度出发,用心去规划和建设。再加上日常管理粗放,造成很多母婴室未能正常使用和维护。
因此,母婴室建设规划要有所调整,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升。母婴室的功能定位必须清晰,设计和使用应以母婴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带尿布台的卫生间”,甚至与无障碍卫生间混用。所以,母婴室的基本配置标准需要提升,应具备独立的空间、舒适的座椅、清洁的设施以及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母亲能够安心、舒适地进行哺乳和护理。
此前媒体曾多次曝光,部分地方的母婴室缺乏管理,遭到人为挤占,比如沦为杂货间、员工休息室,还有顾客关起门在里面睡觉、抽烟等,导致母婴室建而不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法律规范层面,应明确规定母婴室保持独立性和专用性,确保空间独立、配套设施齐全、功能专业。至于各地公共场所在规划建设时,可将母婴室设置在相对独立且安静的区域,有明显的指示标识,内部设施和服务必须满足母亲和婴儿的基本需求。
同时,母婴室需要建立严格的日常管理监督机制,明确非母婴群体不得随意占用。公共场所管理方需承担起主体责任,实行专人负责制,严格落实日常管理工作,严禁母婴室遭到挤占、滥用、混用等,保障室内的清洁卫生、消耗用品充足。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巡检,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母婴室责令整改,对屡教不改的进行处罚,以维护母婴室的规范使用,共同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提升母婴室服务质量,为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