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长大了,而读者却未必

说到林黛玉,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孤傲、高冷、敏感。她言辞犀利,处事任性,因而有时会给人尖酸刻薄之感。人们对黛玉的形象有一个特定的认知,如学者所说: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林黛玉

黛玉真的是一直在作诗或者在恋爱吗?黛玉真的可以代表知识分子的感情吗……黛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欧丽娟详细解读黛玉的立体变化过程,为我们展现了黛玉的真实成长故事。

其实,黛玉并非始终如一地只会吟咏作诗、葬花洒泪,沉溺在性灵的感伤意境里,或是在潇湘馆内调弄鹦鹉,那些都只是黛玉性格表现中的一个面向,只是因为它太优美、太动人、太鲜明,而被我们牢牢印在脑海里,于是自然地忽略掉了黛玉的其他面向和中途转变。

▲欧丽娟于北京大学做《红楼梦》专题演讲

林黛玉长大了,而我们是否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成长了呢?《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让我们走进黛玉的成长历程,开启红楼新读法,打开人生新活法,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第一阶段:小心翼翼,入境问俗

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此一超现实的设计,重点不在于给她一个神圣地位,而是要解释黛玉性格的天赋来源。

绛珠的真正重点其实在于它所引发的形象联想,珠子般圆形的斑点,正是泪水的痕迹,而眼泪哭到了极致或终结便是泣血,成了血泪,所以绛珠真正的意思就是红色的泪斑。

绛珠取义于血泪,这刚好对应了小说为黛玉所量身取用的神话来历——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故事。绛珠仙草乃是湘妃竹在天上仙境的投影,而湘妃竹则是绛珠仙草移植到人间的化身,两者共同的意象便是血泪斑痕。娥皇、女英洒泪成斑并殉情而死,此一眼泪与死亡的结合也注定了黛玉要泪尽而逝。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之死

知晓了黛玉的前身,我们再看黛玉的今世,其实,黛玉在书中出现伊始,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般又直率、又性灵、又自我、又可怜。

黛玉从小即处在一个人的状态之中,虽然是孤女,可是很受宠爱,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可以分享经验,彼此忍让、学习合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十五岁为止。

可想而知,黛玉的个人主义事实上是由环境因素所促成,她并非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也不是因为要反抗封建礼教才如此这般,她始终是一个活在特定经验中的人。

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很懂得入境问俗,察言观色,做什么事都故意慢半拍,以便争取时间观察再加以模仿,显然很懂得去顺应周围的环境。这与我们熟悉的黛玉形象相差甚远。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初入贾府

黛玉之所以拥有如此过人的心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的贵族出身,礼教是她内在的一部分。

黛玉本质上就是一名贵族女性,因此,当黛玉的生活轨道切换到一个比她家人口更多、对繁文缛节要求更高的家族时,她立刻也有心机眼力去顺利适应。

显然,那已经属于她个性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不得已而勉强为之,不是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去加以配合,黛玉是由衷地去实行的。

第二阶段: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黛玉在贾府安顿后,所呈现的是与她初到之时不一样的性格状态,但这只是黛玉人生阶段中的一部分,却往往被极度放大,成为黛玉专属的唯一形象。

最初那般小心翼翼、入境问俗、察言观色,但是后来却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变成一般人所熟悉的模样,和之前的言行表现完全不同,黛玉变化的原因究竟何在?

在欧老师看来,可以从内外两个因素来考虑:其一是自卑心理和补偿机制;其二,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使补偿机制能够落实。

身居金字塔尖的贾母对黛玉娇宠溺爱,使得黛玉个性中比较自我的部分得以充分发展并不假修饰地凸显出来,以至于变成黛玉最主要的人格表征,也是造成黛玉后来非常任性、非常自我的关键所在。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贾母抱着黛玉和宝玉

客观的环境因素与主观的自卑心理互相配合,造就了我们最为熟悉的黛玉性格发展的第二阶段。

当黛玉“目无下尘”,觉得她自己高人一等时,一旦别人不以体贴她的感觉为主要目的时,她就会感到若有所失,认为世界亏待了她。所以黛玉时时刻刻都要别人以她为中心,略有不如她意,她便开始产生自觉是个孤儿之类的感伤,陷入自怜情绪里。

黛玉经常歪派宝玉的行为,便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从而反激出一种无止境的、对于安全感的需索,促使旁人必须要以她作为中心,满足、体贴她的感受。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少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况。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宝玉安慰哭泣的黛玉

综观林黛玉的多心、喜欢歪派别人、好钻牛角尖等自我束缚的风格,大部分都集中于第四十二回至第四十五回之前,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促成了此时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样态。

第三阶段:优雅沉稳,成长蜕变

从第四十五回之后,小说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黛玉多心。虽然她还是常常哭,但是眼泪已经逐渐变少,而且哭泣的原因和方式也都有了变化,她也不再有刻薄多心等言行举止,话语、肢体动作上都臻于优雅沉稳,这是黛玉人格成长变化的一个转捩点。

但人不可能在一瞬间完全脱胎换骨,黛玉成长的种种变化也带有渐进的痕迹,以至于旧有的面貌仍然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偶尔表露,而新旧并陈。

比如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黛玉的嘲笑、嗔赖、打趣等“口角”,可以判定一直到第四十二回,林黛玉仍处于转变期,并且新旧并存,但是就在这同一回中,新的林黛玉也已经在悄悄地萌芽,并且逐渐要取旧黛玉而代之。黛玉的各种改变遍布于其日常生活之中。

▲大观园图(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孤绝的个体”融入“和睦的群体”。这是黛玉所有变化中最为根本的。黛玉的眼泪越来越少便证明了黛玉在成长。因为成长所带来的心理成熟,让她不必再用眼泪来贬低别人、控诉世界。

她懂得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还认了薛姨妈做干娘,与宝钗以姐妹相称,如此一来她的自卑感已经逐渐地消失。从此以后,黛玉也很少有所谓的争取优越感之举动,逐渐融入了和谐的群体之中。

由“洁癖守净”到“容污从众”。按常理来说,能够与他人产生默契的基础在于具有共识,可想而知,黛玉对眼前人事情况的见解和判断开始与他人协调,并且学会了如何与旁人有更好的合作与相处。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由“尊傲自持”到“明白体下”。黛玉初入荣国府时的入乡随俗、与人赔笑周旋,只是在贾母宠爱之下,黛玉一度变得常常率性而为,形成大家所熟悉的模样,其早期的尊傲自持特别表现在她与下人之间的关系上,而到了后期,她反倒能够保持大家闺秀的修养和礼节,对于无意间伤害到下人而惭愧与后悔,变成了一位明白体下的姑娘。

从“率性而为”到“虚礼周旋”。这尤其体现在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转变上。赵姨娘在贾府中不受待见,连王熙凤都对她十分厌弃,因为赵姨娘行迹恶劣、不伦不类,没有正经体统,很难让人敬重。但是,面对这般的赵姨娘,黛玉竟然还“陪笑让坐”,可见她已经不是早期“懒与人共”的性格了,而是深谙与人相处之道和人情世故。

从形上的童真之爱到实质的婚姻之想。这反映了宝黛之间的价值裂变。人的性格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过去比较强势而突显的面向,慢慢因受到碰撞打磨,会变得成熟收敛,而昔日隐微不显的部分也可能逐渐发展出来,变成主要特征,这就是性格中各个成分的消长调节,构成了改变。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宝玉与宝钗大婚

黛玉正是在如此的消长状态中成长起来的,她逐渐掌握了人际互动关系的要领,更关键的是她愿意开始实践,如此一来,与不想长大的宝玉必然产生价值分歧的状况。造成此一裂变的原因,主要是黛玉不断地成长,以致与宝玉产生了成长的速度差,这个速度差即导致两人关系上的根本性裂变。

与林黛玉共成长,人注定要超越自我

林黛玉在蜕变,而我们是否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成长了呢?欧老师指出,人一定要成长,让自己学会做一个心态成熟的成人,那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命运。

虽然人活着总会感到人生很艰苦、很沉重,但那就是我们的人生功课,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也无法逃避的生命课题。我们无法像彼得·潘一样永不长大,因为小王子存在于童话故事中,所以他可以在永无岛上逍遥自在,但现实人间并非如此。

《红楼梦》所描写的,是符合现实逻辑和人情事理的上层社会,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黛玉、晴雯,也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成长的考验。

因此,大观园注定必然失落,时间总是往前走,不会因为谁而停留,生命也必然要向前进展,中途会看到丰富的人生景观,但是最终的尽头必然是死亡。

林黛玉的成长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故事。

黛玉的成长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主题赠书一本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

彻底读懂《红楼梦》

找到改变人生的关键答案

遇见一个崭新而不一样的自我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