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技副总”来上岗,都市圈企业有“研”值

在南京都市圈,一场悄然兴起的人才流动浪潮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越来越多来自南京高校的人才,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南京高校里专注学术研究的教授、讲师,在专研领域成绩斐然;又是跨省或跨市企业里的“科技副总”,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们穿梭于校园实验室与企业生产线之间,帮助企业攻克技术攻关,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双向奔赴”。

柔性引才,架起校企合作“桥梁”

在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友法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而在距离东南大学70公里外的滁州市来安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在企业里,张友法深度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助力企业开展了4项技术研发项目,协助申请了9件发明专利和2件实用新型专利。

“张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帮助!他推动企业与东南大学共建了研究生实践基地,经常帮助我们检测纳米膜样品,参与研发工作,还指导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过程中要是出了问题,他也会帮忙分析、解决,还会为企业的研发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分享最新的前沿技术。”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张友法及其团队的助力下,企业发展成果显著,去年的利润较上一年增长10%—20%。

像张友法这样身兼两职的“科技副总”不在少数。在安徽省2024年首批“科技副总”名单中,就有8位来自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南京高校的人才,前往滁州、宣城等地的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江苏则早在2013年就率先在全国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到去年年底,已分12批次从全国513家高校院所选聘了11868名科技人才,深入到9661家江苏企业,助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2024年公布的选派名单中,有47位南京高校人才奔赴扬州、镇江、淮安、金坛等南京都市圈城市的企业。

“来安离南京近,很容易受到这种创新模式的影响。”来安县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少仓表示,选聘“科技副总”就像是为企业连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库”,来安县从2020年开始借鉴这一做法,成功推动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车间,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深入一线,助力企业技术攻关

“科技副总”扎根企业一线,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为企业解决诸多关键技术难题,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在扬州的江苏宁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工学院再生资源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品作为“科技副总”,带领团队开展废旧手机小家电回收拆解和高纯锗提纯制备相关课题的技术攻关。他搭建“互联网+回收”体系,深入研究手机拆解和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智能分离技术,并建成相关生产线。在高纯锗生产方面,他开发喷淋废碱液脱盐系统装置,建成废酸再生利用生产线,使锗产品酸耗降低30%以上,成功突破企业技术瓶颈。

因这项政策受益的还有宣城企业。“对企业来说,来一位‘科技副总’,等于连接了整个学术‘朋友圈’。”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感慨道。之前,公司接到了一个国际订单,要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物理性能提升10%,但公司自有研发团队多次尝试都达不到技术要求。后来,“科技副总”带领科研团队一起合作攻关,仅仅调整了两个生产参数,就成功提升了产品性能。

“2024年,有6位南京高校的‘科技副总’来到淮安,一半都去了仪器仪表企业。”淮安科技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说。淮安借助“科技副总”政策,先后吸引了全国89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87位专家担任“科技副总”,其中有不少来自南京高校。这些“科技副总”为淮安企业解决了1000余项技术难题,覆盖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

拓展合作,实现产业人才共赢

“科技副总”不仅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还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推动校企在资源集聚、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扬州斯帕克实业有限公司聘任东南大学蔡建国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后,与东南大学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并成功引进香港大学创新资源,获批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港澳台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这一合作模式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南京都市圈,“科技副总”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他们推动企业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加速产业升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助力企业优化工艺、提升产品性能,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副总”的助力下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副总”用实际行动把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转化成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