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岩画是指在旧石器时代由早期人类在岩石上刻画或涂绘的图像,描绘了动物、人类、抽象符号以及可能与宗教或仪式相关的图案,通常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狩猎、生产活动以及对神秘大地的一些思考。岩画分布在世界各地,虽然不同地区的岩画在风格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但早期人类似乎存在一些默契,不同地区的岩画具有相近的特点。比如,早期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具有普遍性,尽管地理环境和动物种类不同,但全球各地的岩画中普遍都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往往是当时人类狩猎的主要对象。随着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的变化,岩画的风格和内容也逐渐改变,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例如,早期的岩画多以动物为主题,而后期出现了更多与人物活动相关的图像,不仅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场景、狩猎方式和社会结构,还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这些早期的表意形式,虽然与现代语言在形态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在结构、功能以及产生发展等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助力人类交流与沟通。沟通和表达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还是现代语言,都承载着沟通和表达的核心功能。语言通过声音和文字来实现这一点,而岩画则通过视觉图像来传达相似的信息。从信息共享来看,岩画和现代语言都用于共享关于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和文化实践的信息。岩画描绘了狩猎场景、地图或重要事件,而现代语言则能够传达更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信息。詹姆斯(HurfordJames)认为,从情感和意图的表达来看,岩画通过特定符号或图像的排列来传达情感,而现代语言则通过丰富的词汇和语调来表达情感状态和个人意图。此外,早期岩画和现代语言作为不同形式的人际沟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社会联系和集体认同。在旧石器时代,共同创作岩画可能是一种社会活动,有助于加强群体间的联系。现代语言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类似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话和交流建立与维护社会关系。
展现人类智慧与创造。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媒介,帮助我们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岩画也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与生命现象的认知意识,并作为原始人类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展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语言和岩画都与人类的认知和心理功能紧密相关。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而岩画的创作和解读则反映了古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无论是现代的交流方式还是古代的岩画艺术,都是对人类智力的反映。在资源和技术有限的时代,人类通过简化形象和省略非必要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生活本真和动态的情境,这体现出远古人类出色的洞察力和概括力。而现代语言的演化包括多种形式的语法结构和庞大的词汇体系,以及对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也无不展现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创新和艺术表现方面,岩画的丰富多样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比如,曼德拉山岩画雕刻技艺高超,风格原始而粗犷,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文化体育、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贺兰山的太阳神岩画造型严谨、形象威严,仿佛太阳神亲临人间,深刻反映了先民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天地的崇敬之情。这些岩画作品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启发,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创造力,是早期人类创新精神的生动证明。
联结人类过去与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珍贵遗迹,不仅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还深刻体现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类共享的、遗传的、普遍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包含了人类祖先的经验、记忆和象征,这些内容并不直接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中,但可以通过梦境、神话、宗教和艺术等表现形式间接体现出来。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面临着极端的自然环境挑战,如暴风雨、极端温度、凶猛野兽等,这些都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在那个时代创作的岩画中,频繁出现的野生动物形象,如野牛、鹿、野猪等,不仅记录了先民们狩猎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敬畏。图腾信仰是旧石器时代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岩画中某些特定的动物或符号可能象征着部落的图腾,这些图腾不仅是群体的象征,也是共同信仰和群体身份认同的标志。根据集体表象理论(collectiverepresentation),这种信仰和思维方式是在有组织的社群中形成的,并且会代代相传,对社群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延续的角度来看,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不仅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还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了文化。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集体潜意识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岩画中的某些图案和符号可能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传承,已经成为某种文化共识或象征。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使得集体潜意识得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延续和发展。
复演人类延续与发展。儿童视觉语言发展类似岩画的“复演”。霍尔(GranvilleS.Hall)提出了复演说观点,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类似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心理发展阶段。而儿童视觉语言的发展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之间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联系,尽管它们相隔数十万年。儿童视觉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理解和使用视觉符号(如图像、手势、颜色、图形等)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能力的发展。视觉语言在儿童沟通、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对颜色和形状产生反应,对高对比度的图案表现出兴趣,通过视觉来探索环境。儿童在2—4岁时开始尝试绘画和涂鸦,这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画作可能包含简单的图形和线条,代表着人、动物或其他物体。儿童绘画线条简单纯朴、形象表达夸张、空间与图形平面化,这些视觉表现与人类文明初期绘刻在岩壁上、陶器表面的原始绘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无论儿童视觉语言的发展还是岩画的创作都反映了人类视觉语言的演变。从简单的标记和图案到复杂的图像和符号系统,这展示了人类如何逐步发展和完善视觉沟通的方式。
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岩画具有独特的内容和价值。宁夏的贺兰山岩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等,不仅记录了古代人类的生活,还反映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念。这些岩画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史前文化的认识,也为全球岩画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些岩画的图像语言跨越大洲大洋,体现了不同时期迁徙人群留存的社会生活片段,是全球最早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岩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窗口。岩画中的图像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活动、宗教仪式和经济实践有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路径。此外,岩画与现代语言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如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可以共同探讨人类表达和沟通的普遍规律。对岩画的研究不仅能够回溯人类沟通方式的起源,还能够洞察到那些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普遍人类特质。这些古老的艺术作品和现代的语言实践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也是探索自身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北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BMZ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