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语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11年,结出累累硕果。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系列数据。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国。
三产比重提高到近七成
细观产业结构,京津冀三产比重提高到近七成。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提升最快,达53.7%,三地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5.8个、9.8个和12.7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个和2.5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2.1个和7.0个百分点。
三地协同创新增强动力。自2023年5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三地持续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已培育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等共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多个省(市)级集群;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其中北京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3%,比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副中心雄安等示范区拔节生长
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示范区拔地而起,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11年的生动注解。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果斐然。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1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56倍。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以来,连续五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枢纽周边“两横四纵”路网雏形显现。加大力度引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2024年新落地央企二三级总部、市属国企子公司20家,累计达171家。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截至2024年底,雄安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超20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5000多万平方米,479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截至2024年底,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相关疏解及配套服务单位近2万人在雄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滨海新区发展量质齐升。滨海新区持续导入首都产业项目,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落地中新天津生态城,2024年引进疏解非首都功能资源落地项目111个、新设机构551家,总投资759.67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超过5800家,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
三地协同惠及民生改善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惠及民生各个领域。2024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
教育医疗合作走深走实。京津冀教育交流合作多点开花,截至2024年9月,246所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370所学校开展跨省办学合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京津冀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已达90项,其中,京津44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47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等京津115家医院与河北省内2976家医院接入河北远程医疗平台,服务10余万人次。
跨界路网越织越密。轨道建设不断提速,截至2024年底,区域内高铁运营里程达2669公里,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开通运营,廊坊前往大兴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京津城际亦庄站试运营,日均客流量超2300人次。继续拓展公路网络,厂通路建成通车,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距离缩短5公里,日均通行量1.1万余辆;京蔚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北京至张家口蔚县通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涿鹿县与北京实现1小时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