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奏响科技“三部曲”走出“求实、务实、扎实”创新路

初春的昆明创新激荡,正是扬帆之时。来自2025年昆明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数字显示,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150.71亿元,同比增长16.0%,自“十三五”以来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增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望突破24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76.73亿元,两项指标“十四五”期间年均增幅超全国平均水平。

过去一年,昆明拿出了科技创新的亮眼成绩单。

掷地有声

昆明科技创新谱新曲

近3年来,昆明市科技局“一以贯之”出台昆明市科技局党组“一号文件”。

2023年,出台《昆明市2023年勇当全省科技创新排头兵行动方案》,聚焦科技创新7个方面重点指标开展攻坚,实施科技创新“七大攻坚行动”;2024年,出台《昆明市科技局2024年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激活科创资源、强化创新服务、提升管理水平等维度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实施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2025年,出台《昆明市科技局2025年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八聚焦八提升”行动,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中展现昆明担当。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从“抓指标”到“提管理”到“促产业”,从“打基础”到“强功能”到“再提升”,促进科技工作加速迈进。在政策驱动下,市科技局主动服务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战略布局、完善顶层设计筑牢基础。

以实为要

科技创新治理精细化

作为昆明科技领域的基本条例,也是昆明唯一一部以“进步”为名的规章制度,新修订的《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2009年该条例施行以来第二次修订,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力度更大,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条例》新设立“创新主体”“科技合作”“监督管理”等专章,着力构建“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昆明市科技局以“提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问效”优化职能职责体系,盘活存量挖潜量,拓展增量要质量。一是充分挖掘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塔尖”“重器”作用,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P3实验室)高效运转,“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二是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7个国家35个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体系建设,共同推进11项重点合作事项。

在系列举措驱动下,创新的昆明正在摒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双向奔赴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每天,昆明就有1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诞生;

每天,昆明就有4800万元的技术成果进行交易;

每天,昆明就有4000万元的经费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位于昆明高新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66年来深耕昆明服务全国,先后实现2个“中国第一”、3个“全球首创”的创新疫苗研发。2024年,由生物所主持完成的“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研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全球首创的EV71疫苗上市及应用。目前,生物所“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竣工投产。

有着“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为贵金属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云南贵金属实验室瞄准云南特色优势资源,开展进口替代、“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为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超低贵金属催化剂产品技术和超低铑催化剂技术实现推广应用,贵金属降本贡献20%以上;电子用高纯超薄金带、化工用催化剂、医用显影环、5G通讯银纳米线、极低浓度铂族金属废液回收等5项新技术新产品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建立示范线,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辐射带动贵金属相关产业创造产值超100亿元。

肯定成绩的同时,未来,昆明将继续踏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节拍,向“新”而行,向“质”攀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