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几万能买国企“铁饭碗”?记者尝试了一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笑雪

当前正值春季招聘黄金期,招工市场持续火热。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渴望“高薪”“稳定”的心理,处心积虑设置求职“陷阱”,需要引起警惕。

“高端就业”“有偿安置”?不靠谱!

花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就能买“铁饭碗”,你心动了吗?近日,网友林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曾落入“高端就业”中介精心编织的“陷阱”。

林女士介绍,去年年初,自己浏览某短视频社交平台时发现,长沙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宣称可以安排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于是进行了联系。对方工作人员承诺,支付大约14万元,就能进入当地某国企工作,成为正式员工。林女士随后支付了前期费用大约7万元,并与公司签订了一份所谓的“就业安置协议”,约定3个半月内完成工作安置。

(林女士签订的“就业安置协议”。)

然而,时间过去了大半年,这份“好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林女士感到不安,询问过几次,被对方以“这次名额被领导亲戚占了”“这家国企正在接受巡视”“帮忙推荐其他岗位”等理由搪塞过去。直到今年年初,林女士通过各种官方渠道投诉并要求退款,对方才分批次退还钱款。

(林女士与工作人员聊天记录截图。)

“钱差点打水漂,还浪费时间精力。”林女士说,自己最近在某内容分享平台讲述了这段“踩坑”经历,收到了不少有相似经历的网友私信,“全国各地都有,还有不少没有追回钱款的。”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与“张老师”聊天截图。)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通过网络渠道联系了上述事件中的人力资源公司。一名自称“张老师”的工作人员推荐了3个“明码标价”的国企岗位,声称“正式编制”“免笔试”“有五险一金”,价格在16万元至32万元不等,并称“肯定有把握才会签合同”。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社交软件上有很多中介公司“付费内推”“高端就业”“有偿安置”的信息,于是随机联系了几家招聘单位进行核实。工作人员均表示:消息不实,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参与招聘。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很多所谓的“高端就业”中介公司实际根本就没帮求职者办事,而是将收取来的资金用于投资,赚取利息差。

求职诈骗花样多,这些套路要小心

来自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33.6%的受访者称亲身经历过求职诈骗,29.7%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遭遇过求职诈骗。

一些不法公司要求求职者在入职前缴纳各种费用,此后要么“人间蒸发”,要么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求职者上岗或中途辞退。

来自湖南某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反映,自己此前寻找暑假兼职,看到一家书店店员的招聘信息,联系后按对方要求付了385元的人才档案管理费。后来发现该招聘信息是虚假的,目的是骗取费用。

来自株洲的邓女士称,去年4月,自己21岁的女儿小肖找工作时,被一家公司邀请参加培训。公司人员表示,可以用贷款方式支付培训费,培训完保证找到工作。于是小肖办理了2.48万元贷款,却在上班仅12天后,就被无理由辞退。

网络兼职刷单、跨境电商垫资返现则是线上求职诈骗的惯用手段。近日,朱女士、杨女士先后来到长沙公安机关报警。她们都是在某社交平台看到兼职信息和跨境电商运营分享相关内容,被诱导下载第三方软件,并按对方要求刷单返利、转账垫付资金,分别被骗3万元、1万元。

一些公司以“境外高薪工作”吸引求职者加入,最后迫使他们从事电信网络诈骗;一些“校园创业”的视频账号吸引大学生付费加盟,实为传销……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设置“诱饵”,引诱求职者“上钩”。

官方提醒:掌握真实信息,维护合法权益

“在浏览网络信息时要保持警惕。”湖南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提醒,求职者可以借助多方渠道核实信息,比如企查查、天眼查、官方就业网站等,确保招聘信息真实可靠。如果有劳动维权方面的问题,可以拨打当地的12333或者查询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联系方式进行投诉和反馈,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凡是要求先缴费或者垫付资金的,都是诈骗!”长沙市反诈中心民警翟安提醒,求职请认准有正规资质的平台和机构。万一遭遇诈骗,请尽可能保留证据,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职业指导专家樊杰建议,求职者在应聘前,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人社部门官方网站、正规商业APP、求职论坛、业内人士等渠道对意向工作单位进行背景调查,防止被“套路”。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修炼好“内功”,才能端起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