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6日电(记者陈静)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精准医学理念的发展应用、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正改变着晚期肺癌的诊疗格局。记者26日获悉,肺癌的少见靶点逐渐走入临床专家视野。
少见靶点是指发生率<5%,同时为肿瘤驱动基因的靶点。“提高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每一位少见靶点患者‘都不能少’。”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终身教授陆舜坦言,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患者基数大,即使是少见基因突变者的人数可能已经相当于一些其他癌症患者数量。比如,2022年中国新发肺癌人数106万人,5%已经有超过5万人。
陆舜指出,肺癌的这种少见靶点对于相应药物研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常见靶点有两个:ALK和EGFR,其他的靶点,我们都认为是少见的靶点。”陆舜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ROS1、RET、MET14跳突、HER-2、KRASG12C等都是少见突变基因。当然,不同的国家实际上不一样,因为其基因发生频率不一样。对中国人群来讲,少见的基因突变是低于5%。发现罕见靶点的意义何在?据介绍,尽管肺癌少见靶点在患者群体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鉴于庞大的患者基数,总体数量依然不容小觑,临床亟需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这位专家形象地解释,每一辆车都有自己的独特引擎,只要找到引擎在哪里踩刹车就可以把引擎刹住。“同样道理,我们知道这些靶点以后,会给治疗带来非常好的效果。”他说。
陆舜教授举例解释,在MET14跳突靶点被发现、相关药物被研发之前,标准治疗方式为化疗加免疫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6个到8个月,而赛沃替尼等MET抑制剂的问世后,患者的中位生存可以超过两年。不同于接受化疗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只需口服相关药物,在家里正常生活即可。其他靶点也是如此。“相比化疗,靶向治疗有个特点,高效低毒,可以在不断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陆舜教授介绍,相比之下,化疗会有很多毒副反应,比如:白细胞降低等,还需要患者住院治疗。因此,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在华获批上市给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医学不断进步,肺癌正在慢病化。在此过程中,如何应对耐药问题?陆舜教授指出,在肺癌、转移性肺癌变成慢性病需要不断地探索新药、克服老药的耐药,同时,不断让新药更为便利、低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