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总有敲墙声,睡觉都被吓醒!女子整日疑神疑鬼,结果竟是……医生: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异样及时检查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03-04 20:47:15

“邻居家是不是又在敲墙?”33岁的石女士这半年来过得可谓是痛苦不堪,从去年夏天开始,她就发现自己耳朵附近时不时有“咚咚咚”的声音响起,刚开始她还以为是邻居传来的噪音,但家里人都表示没有异常,还责怪她疑神疑鬼的。

后来,石女士渐渐发现这奇怪的声音来自自己耳朵内,而且每次这阵异响出现的时候,自己的耳朵也会有一股莫名的肿胀感,但因为症状总是“来一会就走”,石女士也没有特别在意。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耳内“咚咚”声越来越明显,而且和心跳一致,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昼夜不停,好几个夜晚石女士都被这股异响惊醒,导致严重失眠,听力也严重下降。

辗转当地多家医院后,石女士接受了多种保守治疗方案,但病情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最后来到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段汉忠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就诊。

段汉忠为石女士进行了完善检查,乳突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右侧中耳鼓室内软组织影,临近组织破坏;颅底增强磁共振报告提示颈静脉球肿瘤,骨质破坏明显;耳内镜检查则提示患者右侧鼓室内可见新生物……

通过一系列检查,段汉忠基本判定石女士为颈静脉球瘤搏动性耳鸣。

病因终于查明了,虽然石女士的肿瘤属于良性病变,但颈静脉球瘤位于颅底,手术视野狭窄,操作空间有限,同时周边组织及骨质破坏明显,风险极大。

对此,耳鼻喉科专家联合脑外科、麻醉手术中心、放射影像中心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了术前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和应对方案,考虑肿瘤范围较大,周边骨质破坏,肿瘤已经侵入鼓室,包绕部分颈内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较低,比较适合手术切除肿瘤。

一切准备就绪后,石女士被推入手术室,在陈志凌主任的主导下,段汉忠副主任医师和手术团队小心谨慎地避开侧颅底众多重要神经和血管,完整取下这颗颈静脉球瘤,成功完成这一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困扰石女士半年多的声音也终于消失了。

多发于40-60岁人群

早期症状不明显

颈静脉球体瘤为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包括鼓室体瘤和颈静脉球体瘤,前者来自鼓岬上的球体,后者来自颈静脉球穹隆部的球体,均起源于副神经节,故又称为副神经节瘤。

颈静脉球体瘤大多无内分泌活性、生长缓慢,但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具有广泛的局部破坏倾向,常常可导致周围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受到影响,甚至导致致死性的并发症。

颈静脉球体瘤早期症状不典型,像搏动性耳鸣、听力障碍、软腭不能上抬、声嘶呛咳、吞咽困难、同侧肩无力、伸舌歪斜等都是可能出现的症状,该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据临床统计20%的颈静脉球体瘤病例患者有家族史,发病年龄越小,肿瘤发展越快。

珍爱听力,从“耳”开始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听力健康常常被忽视。听力损失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长时间佩戴耳机、频繁暴露于噪音环境、耳部感染、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5亿人存在听力损失问题,其中许多是可以通过预防和早期干预避免的,听力健康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科学保护听力。

1、减少噪音暴露

控制音量: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

远离噪音源:在噪音环境中,尽量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定期休息:长时间暴露于噪音后,给耳朵适当的休息时间,让听力得到恢复。

2、保持耳部清洁

避免频繁挖耳:耳垢具有保护耳道的作用,频繁挖耳可能损伤耳道皮肤,甚至引发感染。

正确清洁耳道:如果耳垢过多不要自行清洁,建议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清理。

3、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富含锌、镁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听力健康。

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耳部疾病。

避免耳部外伤:防止耳部受到撞击或压迫,避免耳部进水。

听力健康关乎生活质量,也关乎我们的幸福生活,如果发现听力下降或其他耳部不适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0 阅读:0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橙柿互动官方UC号,都市快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