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唤春蛙鸣一片!厦门三月迎来蟾蜍繁殖季

春雷惊百虫,近日,厦门的众多小区和公园里蛙声四起。春季是蟾蜍的繁殖季节,随处可见蟾蜍“抱对”产卵的景象,吸引许多市民关注。专家提醒,蟾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不可乱捕。

孩子们一放学就到池塘边寻找春日“宝藏”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瑞景公园小区。“呱,呱,呱”,蛙鸣声此起彼伏。沿着小区内池塘边循声望去,很快发现水面上有一些蟾蜍正在“抱对(特指蛙类的一种繁衍行为)”。“抱对”的棕青色蟾蜍叠在一处,下面体积较大的是雌性蟾蜍,背上较小的是雄性蟾蜍。它们有的漂浮在桥下隐蔽处的水面上,有的则趴在水中的溪石边。隔几分钟,“抱对”的两只就会散开,重新回到水下。

在池塘边池滩里,还能看见一些小蝌蚪出没的痕迹。和成年蟾蜍不同,新生的小蝌蚪们常常藏匿在隐蔽处,如水草间或者叶片下。目前,蟾蜍还处于繁殖的高峰期,4月初将进入产卵高峰期,届时蝌蚪会更加密集地出现,甚至还会出现成条的卵带。

临近傍晚,小区池塘边围聚了三三两两身着校服的孩子,他们一放学就来到池边,寻找春日的“宝藏”。“我从生物课上知道了蝌蚪生长的过程,就想来池塘边找一找小蝌蚪。”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的吴同学说,“周末我要带水桶和捞网来,看能不能近距离观察一下。”

私自捕捉20只以上构成非法狩猎罪

厦门芙蓉生物研究院副院长许志浩介绍,蟾蜍也叫“癞蛤蟆”,这一俗名更为人知。蟾蜍是一个大家族,拥有包括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东方铃蟾等在内的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适宜生存温度范围为20℃至32℃左右,当气温低于10℃时进入冬眠,高于39℃至40℃则可能因生理机能紊乱死亡。

目前,黑眶蟾蜍在厦门最为常见,于3月至9月的夜间活动频繁,几乎每个小区或公园都能见到。黑眶蟾蜍的繁殖期较早,通常在3月前后进入繁殖期,出现常见的“抱对”现象。蟾蜍卵孵化的温度范围在10℃至30℃,最适宜的温度为18℃至24℃,低温或高温均会影响产卵。它们的卵带呈长管状,蝌蚪身体黑色、尾鳍色浅。

许志浩介绍,蟾蜍是捕食害虫的能手,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还是稀缺药材。包括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在内的蟾蜍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中部分濒危物种还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私自捕捉20只蟾蜍以上,就会构成非法狩猎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许志浩提醒,市民在观赏蟾蜍时,尽量不要徒手抓,因为其背上的皮脂腺和耳后腺会分泌出毒液,会对人的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一旦进到人体的眼、口、鼻等位置,将更加危险。

可设隔音屏障或减少灯照缓解蛙声扰民问题

对于“听取蛙声一片”,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家住瑞景新村的居民林先生一说起蛙声就皱起了眉头。“每到夏天,小区里的蟾蜍就开始成群结队地叫唤,晚上更是好像‘大合唱’一样。”他说,“一到下雨天更热闹,有时甚至能达60分贝至80分贝,影响睡眠。”

居民郭女士则不然,她说:“有蛙声说明小区环境很好,而且蟾蜍不是害虫,我和邻居常常带着小孩去池塘边认识这些小动物,近距离和大自然接触,挺好的。”

据悉,有蟾蜍生存,往往是周边生态环境良好的标志。那么,有没有办法化解蛙声的“幸福烦恼”呢?许志浩建议,可以在蟾蜍聚集的水体周围设置植被隔音带,例如灌木丛等,或安装隔音屏障,减少声音传播。

此外,小区物业也可以减少夜间的灯光照射,避免吸引蟾蜍聚集在靠近居民楼的位置。同时可以适当控制池塘水位和植被密度,降低其繁殖密度。结合生态管理与物理隔音,尽可能平衡居民生活与生物保护。

科普

蟾蜍

俗名:癞蛤蟆

●包括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东方铃蟾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属于“三有”保护动物,是捕食害虫的能手,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稀缺药材。

●适宜生存温度:20℃至32℃

●进入冬眠温度:低于10℃

●在厦活动时段:3月至9月

厦门晚报记者兰云丝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