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风云——北魏历史的转折?元恪驾崩

阿皮说史 2023-09-26 08:16:47

正当高肇率领大军准备伐蜀之际,延昌四年(南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丁巳日(十三日),北魏朝廷传来一个惊天消息,年仅三十三岁的元恪在患病三天后驾崩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元恪死后,北魏王朝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元恪算是北魏皇帝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在他之前的几位皇帝从出生就已经注定是要成为皇帝的,对他们的培养也是相对完善的。元恪的情况却不太一样,元宏最初的太子是元恪之兄元恂,如果不是反对元宏的改革,元恂继承皇位应该不是问题。这种情况下元恪最初的培养目标自然只是一个王爷,有能力也好,才智平庸也罢,并不影响大局。可当元恂被废,元恪成为太子后情况有所变化了。元恪成为太子的时间不超过三年,加之元宏那时忙于南征,对他的培养恐怕是有所缺失的。

元宏应该也是清楚这一点的,因此在去世前给元恪配备了庞大的辅政集团。但元宏这个辅政集团却也有问题,六人中竟然有多达四人是宗室,分别是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咸阳王元禧、任城王元澄,要不是元勰推辞,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这就给了元恪一个巨大压力,他不像兄长元恂那样有宗室守旧派的支持,成为皇帝又是迫不得已的第二选择,这种情况下他对宗室的态度自然不会太亲近,甚至更多是提防。

这个局面其实也不是破不了,毕竟这几个人很难做到团结一心,外加还有一个颇具才能的元勰在,元恪只要把握好权术之道,其实也能保障自己的统治。起初元恪也确实这么干的,利用元禧与元详等人不对付,又成功拉拢了掌管禁军的于烈父子支持,元恪顺利加强了自己的皇权,作为回报元恪也让于烈的侄女成为了皇后。

本来到这事情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了,可元恪并没有就此收手的意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对宗室开启了清洗模式,而工具人的角色就落到了高肇肩上。虽然高肇一度权倾朝野,可他终究只是元恪的一枚棋子,毕竟高肇是自己的舅舅,才能有限,家族势力又薄弱,这样的身份是再适合不过干这事了。和之前的几位北魏皇帝不同,元恪更像是宅男,他出巡的次数很少,至于带兵打仗的传统到他这就结束了,比起外出他更热衷于在深宫之内掌控大局。这样做的恶果就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加之腐败越发严重,元恪在位期间的起义可谓是接连不断。加之对宗室的打击严厉,其实北魏的凝聚力在此时已经是在走下坡路了。

虽然元恪自己不带兵出征,但不代表着北魏对外军事行动的减少。北魏在这一过程中夺取了汉中等不少土地,可元恪缺乏战略眼光的短板也暴露无遗。当初拿下汉中后,北魏也乘势对益州入侵,形势一度不错,邢峦于是建议元恪应该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拿下益州,却遭到了元恪的拒绝,在元恪看来东部战场和南梁的决战才是重中之重。其实起初东边的战事也并不对北魏太有利,索幸南梁统帅萧宏过于草包,让北魏最终取胜。按理说此时应该见好就收,可元恪再次判断错了形势,准备反击扩大战果,结果在钟离遭遇惨败。之后又在对北魏意义不大的朐山大做文章,结果再次惨败。可以说元恪的几次判断失误不仅让北魏损失惨重,更是让几代北魏皇帝积累的战略优势被逐渐蚕食。

元恪信仰佛教,加之自己母亲离奇死亡,让元恪最终决定废除了颇受争议的子立母死制度。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这一仁慈之举却开启了北魏灭亡的潘多拉魔盒,其实从胡氏不顾劝阻毅然生儿子前的表态可知,这样一个人的野心绝不会小,结果元恪却把其当做了胡氏为自己延续后代的一种决心。在元恪眼中胡氏或许只是一只小白兔,可让他往往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女人成了北魏的掘墓人。

其实只要时间允许,元恪还是有机会去纠错的,可惜北魏皇族的遗传基因似乎不太好,皇帝基本都短命。事实上元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天时间,一切都很突然。这种情况下原本还能倚仗皇权维持的局面瞬间不复存在,北魏的灾难也逐步开启。因此该怎么评价元恪?只能说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应该是个合格的皇帝,可偏偏在南北朝这种时代,他的不恰当举动只能让自己的王朝走向末路。

8 阅读:3192

阿皮说史

简介:一个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