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夯实农业强国根基。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带来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沈仁芳。图/受访者提供
按照相关标准,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沈仁芳指出,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沈仁芳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农田生产生态功能大大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助力国家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产,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对照更高水平建设要求,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在科技支撑、工程质量、管护机制、资金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撑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护资金投入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项资金挪用挤占突出。
“不是建好了农田就一劳永逸了,后续如果管护不当,很有可能会造成土壤退化。”沈仁芳表示,“过去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上,对土壤本身是否肥沃、能否保持肥沃状态的认知,其实灌输是不够的,以后在这方面要更加注意。”
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沈仁芳提出四项应对策略。首先,加快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其次,加强高标准农田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第三,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多元投入;最后,加快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监管体系。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彭茸雯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