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创新培养路径面向未来育英才

金羊网 2025-03-11 07:42:13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丰西西侯梦菲

加快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羊城晚报:您如何理解中山大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高松:我们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根本目标、根本导向,以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路径,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要担起这样的使命和担当,首先要铸魂育人。我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卓越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多样性开放型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还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抓住这个根本导向推进深化改革发展。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做好基础研究前瞻布局与培育,努力产出一批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若干优势领域,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依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政策设计和工作部署上促进三者的协同,实现倍增效应,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迈向世界一流。

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羊城晚报: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备受关注。中山大学在相关学科建设上有哪些重点布局?

高松:最近,大家都很关注人工智能方面的话题。人工智能并不是单一学科或是某一传统学科的简单分支,而是一个综合性、开放型、跨学科的领域。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多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大智能学科体系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为建设主体,以数学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生态学院、哲学系、心理学系等为基础学科支撑,以航空航天学院、电信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电通学院、网安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医学院等为应用单位,举全校之力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长周期的学术协同创新体系支撑。

学校还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探索及产业应用领域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建设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24个。

同时,学校大力推动相关产学研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华为、联通、移动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平台14个,建设经费总计2.19亿元。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应用。

羊城晚报:中大多校区办学模式如何避免资源分散,真正实现“在地化”与“差异化”协同发展?

高松:中山大学目前已形成的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也和广州“12218”、珠海“4+3”、深圳“20+8”的产业布局相对接。

广州校区主要抓“强优势”,重点加强文、理、医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实力,促进学科交叉,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电子、材料、环境等优势工科建设,逐步做强艺术专业。珠海校区“提增量”,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打造了大海洋学科集群、电子信息学科集群,同时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深圳校区“创未来”,重点建设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打造医工融合、工商结合的学科发展体系。三校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努力培养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羊城晚报:2025年,中山大学将进一步扩招本科生,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增加至7845人。如何确保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高松: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是学校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探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放开对转院系专业的限制,实施“零门槛”转出制度,启动实施“计算、数据与管理”等7个跨学科微专业,逐步向全校开放共享优秀的核心专业课,鼓励跨学科学习、研究型学习和实践等。这些都是为了鼓励院系、学科之间更多合作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空间。

中山大学努力培养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本科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所有院系均设置本研贯通课程,2024级全校共3054人次本科生修读245门研究生课程,打造了一批有深度、有高度、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55个院系设置了荣誉学位制度。同时,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推动高水平研究生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校外,我们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联合育人的机制,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平台,完善“专业+行业”双导师制度,通过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设课程、联合研究、实习实践等方式联合培养产业所需高层次人才。

教育离不开教师。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要聚焦战略和发展需要,结合学科规划引育人才。进一步发挥“预聘—长聘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强化“逸仙学者计划”等校内高层次人才支持培育体系成效,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引导他们在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上取得更大成绩,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引育环境,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羊城晚报: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中大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部分文科专业是否存在“就业难”问题?中大是否也会调整学科设置,例如压缩传统文科招生规模、扩大新兴工科招生规模?

高松:近两年,中大共计培养超过3万名毕业生。总的来说,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其中逾3500人在重点医疗卫生单位,逾1600人在双一流等高校就业,逾500人在重点科研院所就业,逾2100人在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就业,逾2400人在其他细分领域龙头单位就业。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攻克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学校加快了新工科建设,但这并不是说文科就不重要。文科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重在塑造人的灵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百年来,中大文科形成了深厚绵长的学术传统和文脉赓续,在与时代的同向同行中奠定了中山大学的百年根基。对于我们这所综合性大学而言,文科科研同样意义重大。

解决“就业难”,很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要培养具备卓越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DeepSeek的核心研发成员中,有三位是中大校友,其中就有一位来自文科院系,真正做到了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中实现创新,推动基础理论实现突破。我们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的,正是这样的创造性人才。

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羊城晚报:高校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如何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高松:基于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应当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制度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优化并完善投入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建议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的稳定支持,探索优化“长期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等多种支持方式良性互动、相互结合补充的制度机制;建议建立完善全过程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的拨款投入机制;优化完善高校科研成本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综合稳定投入为基础,政府各类竞争性投入、学校办学收入和社会捐赠及企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投入机制。

羊城晚报:去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学园揭牌。目前,研究院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进展如何?

高松:目前,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各方面工作运行进展顺利。在组织架构方面,研究院优先建设生物医学、应用数学、人文社科交叉三大研究中心;在人才队伍方面,通过校内遴选双聘和全球延揽两种方式引进PI(独立实验室主任)并组建了科研团队;在对外合作方面,研究院积极与香港本地高校和大湾区企业在医工融合、中西医融合、应用数学等领域建设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在学科布局上,我们依托三大研究中心,建设中西医结合、低空通信、科技金融等10个研究方向,错位布局,开放合作,以此来推进科学研究与应用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将参照国际一流高校香港办学模式在港开展学历教育,前期主要通过与香港本地高校联合培养,以及学校现有研究生派驻的形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希望在较短时间里,实现按照非本地课程教育和专上院校教育模式在港招收学生,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香港高等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在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企业孵化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联动。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福道[抱拳][抱拳]

福道[抱拳][抱拳]

4
2025-03-11 15:55

吸引全球人才,留住人才!培养的人才流失最严重。[汗][汗][汗]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