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运河的潋滟波光里,宿迁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密码,谱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华章。这座被乾隆御笔题赞“第一江山春好处”的水韵名城,178公里运河遗产廊道如同流动的史诗,串联起项王故里的楚汉风韵、皂河古镇的漕运记忆、骆马湖的烟波浩渺。新时代,宿迁以“生态觉醒—文化解码—数智跃迁”的三重变奏,在工业遗址的涅槃重生中重构城市肌理,在千年漕运的文化转译中激活产业基因,在数字孪生的技术革命中勾勒未来图景。从老粮库改造的创意空间到运河元宇宙的虚拟赛道,从龙舟竞渡的桨声灯影到电竞场馆的炫目霓虹,这座城市的创新实践早已超越传统产业升级的范畴,正以“运河+”的跨界融合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之间架起立交桥,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运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生态觉醒引领工业锈带的涅槃叙事
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引下,宿迁创造性地将废弃工业空间再利用与体育功能相结合,实现地理空间再利用。宿迁市宿豫区的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便是一个典型的工业空间再改造案例。该园区将废弃的老粮库改造成为集健身设施、文化活动、艺术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这种改造不仅保留了市民的历史记忆,还注入了现代元素,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活力。
更具先锋性的改造发生在运河湾体育公园,是宿迁“城市双修”理念指引下又一创新实践。在运河湾体育公园改造建设前,该地块为苏玻、热电厂、水泥厂等废旧工业厂房和老旧职工宿舍,是城市管理的盲区。作为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中心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改造建设后的运河湾公园已经成为“网红”打卡胜地。这里不仅有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乐园,便民锻炼的沿河绿道,还建有彩色跑道、儿童沙池、成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棋牌天地等体育运动中心。如今,运河湾公园已经成为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态花园。运河之畔,又添一颗绿色生态明珠,一处生态文化旅游新地标。
文化解码实现千年漕运的当代转译
赛事经济的场景革命在宿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宿迁在体育赛事的创新实践方面,尤其注重传统文化与体育项目的结合。例如,龙舟赛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宿迁龙舟赛事期间,除了激烈的龙舟比赛,还融入了汉服秀、舞龙舞狮表演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此刻,端午龙舟赛不仅是力量与技巧的比拼,更成为传统文化展演的流动舞台,汉服方阵踏歌而行,非遗匠人现场授艺,文创市集里飘来车轮饼的香气,共同构建出沉浸式的文化消费场景,传统的龙舟赛焕发出现代性的文化气息。此外,宿迁还积极通过体育赛事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如举办“宿游好礼”“宿行大运”等主题文创设计大赛,鼓励参赛者围绕宿迁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酒文化等进行创意化设计,推动宿迁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电竞新势力的宿迁运河叙事。更具时代性的文化转译发生在电竞领域,电竞作为Z世代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当下的电竞产业已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不断地在与文化、旅游、体育的跨界融合中,突破新的边界。电竞赛事期间,宿迁通过举办运河电商大会等活动,结合电竞元素,进一步扩大了宿迁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此外,在电竞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方面,宿迁创新性地将电竞IP与运河文化结合,推出了“运河英雄”等原创IP形象。这些IP形象以大运河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宿迁通过文化转码实现千年漕运的产业转译,既是技术赋能的必然结果,更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觉醒。
数智跃迁描绘未来城市的运动图景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宿迁的体育生态图谱。宿迁市在体育产业的数智跃迁中,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建设,推动着体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宿迁将市内各级体育设施使用的人流量、性别、时间、偏好等数据,通过“宿迁政务云”平台进行统计分析,成功搭建了公共体育设施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精准化与有效性,还为体育企业产品开发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同时客观上提高了群众健身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可感可及性。此外,宿迁市全民健身中心是宿迁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典型案例。该中心占地9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集全民健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质监测和体育竞赛于一体。不仅实现了场地预订、票务售卖、活动报名、信息发布、优惠券发放、科学健身宣传等线上服务功能,还同步建立了会员管理、票务管理、客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模块,以及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实现了场馆、赛事运营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便利化。
“运河运动元宇宙”项目开创虚实共生的体育消费场景。近些年,元宇宙概念兴起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宿迁“运河运动元宇宙”项目将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的可感体验。例如,通过VR、AR等现代技术,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运河的历史文化,同时结合骑行等线下活动,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体育消费模式。
李社旺(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教师,文正智库、未来体育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4SZC-07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