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以话语为基础的“讲故事”的过程,是人类得以对自我和他者身份、利益形成理解的媒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间的博弈延伸至舆论场中,展开叙事竞争,通过叙事塑造自我和他者的身份形象、界定自我和他者的利益偏好、设置议程及合法化自身政策主张,引导国际社会的认知和政策选择。在北极舆论场中,北极圈国家长期占据话语主导权。然而,随着中国作为北极事务重要利益攸关方的身份逐渐明确,并积极参与北极治理,这一趋势引发了美国的密切关注,并出现了“安全威胁论”等一系列对华叙事陷阱。
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与中美关系深刻演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美西方利用其话语权优势在叙事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和对策三个层面就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展开话语争夺战。在政治叙事上,美国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意图叙事和身份叙事进行负面拓展,构建出北极假想敌意象,提出“安全威胁论”。在经济叙事上,美国炮制出“掠夺资源论”“债务陷阱论”等叙事陷阱,渲染中国的北极经济活动给北极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策叙事上,美国战略界虽然存在一些比较理性、务实的声音,建议美国与中国寻找利益契合点,开展相应合作。但整体上还是以遏制、谨慎对待的叙事为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中国在国际舞台提升叙事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北极叙事陷阱、构建易于被接受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投射机制、提升北极话语权成为关乎中国营造良好的参与北极事务的舆论环境、实现合理北极利益诉求的重要议题。2025年2月14—16日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中国举办了以“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为主题的边会,这是向国际社会清晰阐明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立场、破解美国构建的叙事陷阱的重要举措。
第一,强化叙事逻辑脉络。在中美北极“叙事”中,北极地区受众更偏向信任美国的叙事内容而对中国的叙事内容存疑。针对这一困境,一方面,要构建包含主题、目标、核心内容、因果关系论证的清晰的北极叙事结构,避免出现逻辑漏洞,确保让北极地区话语受众接收到条理清晰的叙事内容。如,在回应北极国家对“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质疑时,可以通过完整的叙事结构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展示该倡议的由来、主要内容,并论证其与“地缘扩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要用强有力的事实、数据支撑中国的北极叙事。如,针对北极圈国家对中国北极经济、科研活动带来的实际效果的担忧,可以通过在叙事中罗列中国北极经济投资为北极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数字、成功合作的项目来强化叙事的说服力。
第二,增加叙事情感渲染。叙事激发情感,让受众对角色、行为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影响舆论走向甚至左右决策。目前,受美国构建的叙事陷阱的影响,北极圈国家对中国在北极的主张和倡议持谨慎态度,并存在误解,认为中国意图主导北极事务。在北极叙事中,适当融入情感元素有助于引发共鸣,赢得更广泛的认同。一方面,叙事要侧重真实经历、情感描述,讲好中国的“北极故事”,尤其是与北极圈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故事。运用“隐喻”“历史类比”等叙事修辞方式,构建生动的情节和角色,增强北极圈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认知与认同,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如用欧洲国家常用的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来隐喻北极问题的跨域性、复杂性,增进北极国家对“北极命运共同体”这一叙事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应突破美西方“国家利益至上”的叙事框架,回归“以人为本”的叙事逻辑,加强与北极地区民众的情感连接,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北极地区的居民和原住民是重要主体,北极的可持续发展是北极治理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气候暖化加速、大国地缘博弈回归等因素严重威胁着北极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安全与健康风险和挑战。中国向来关注北极居民的福祉,在叙事过程中注重对北极土著人、土著民族社区的关注,消除话语受众负面的情感关联。
第三,优化叙事投射方式。首先,对北极圈国家进行舆情追踪和叙事风险评估。中国应利用大数据和信息追踪技术,对北极圈国家主导构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叙事陷阱的智库、媒体进行梳理,厘清其叙事态势和叙事热点,及时追踪其框架化的北极叙事,研判其叙事的黏性和风险,并针对风险系数高的论调进行主动反击。其次,叙事投射主体共同投射北极叙事,增强叙事的连贯性和说服力。官方、学者、媒体、企业等投射主体在进行北极叙事时要保持话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形成密切的叙事投射网络。最后,叙事投射手段多元化和多向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北极叙事手段也要相应地创新。一方面,要利用尖端的信息基础设施,创建多语言平台和渠道,构建关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全球讨论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北极符号叙事、行动叙事的应用,利用北极纪录片、宣传片来增强叙事效果,利用切实的北极合作行动传递中国的北极理念政策。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