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二):挖烟袋锅榫

花黎笙玥 2022-11-25 20:29:19

今天,花黎笙玥继续和大家聊聊“榫卯”。

中国传统家具能够持久耐用,历久弥新,其精密又巧妙地“榫卯结构”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传承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榫卯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在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中,就常常能看到榫卯的影子。他们用石凿和骨凿作为制作榫卯的工具。

(▲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榫卯的这种嵌接和穿插形式,使得家具木材在一年四季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所经常产生的干湿缩胀的应力在各个方向上相互抵消和顺应,达到了统一的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历经沧桑而不会损坏,不会散架,今天我们才得以看到很多明清的精美家具。

如今,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着世界的奇妙风采,享受着先人的恩惠和成果。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人愿意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取而代之快餐式的金属连接件和各种榫卯简化版本。

所以,我们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榫卯知识,了解传统家具艺术,将这份宝贵遗产传承下去。

(▲ 各种黄花梨明式家具,拍摄于花黎笙玥海南黄花梨体验馆)

榫卯的表面形式下,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生命的哲思,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答案,有待于我们更好地反省和领悟。

反观人类历史,我们已经付出不少沉重的代价,愿这份领悟可以引领人类更好的走下去。这才是它背后的真正意义!

上次介绍了楔钉榫,今天介绍常用传统榫卯的第二种形式——挖烟袋锅榫。

其实这种结构应该叫套榫,也叫套棒,其造型犹如带烟袋的大烟枪,所以北方木工把作套榫的作法形象地称之为“挖烟袋锅”。

(▲ 这就是过去的烟袋锅,现在用的人不多了)

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时,与腿的交接处,就常用腿做方形的榫头,搭脑部分则挖吻合的方形卯眼,也叫“挖烟袋”,二者套结在一起。

(▲ 挖烟袋锅榫的原理动图)

挖烟袋锅榫,多用于椅的扶手与鹅脖、椅腿及靠背各木件的结合部位,如南官帽椅的椅头和扶手,一统碑椅的椅头,还有各种玫瑰椅、直后背交椅等,都有应用,是圆材闷榫(暗榫)的一种形式。

这种榫卯结构的特点是尺寸精巧,圆润,直径较小的线条杆,做不了太复杂的榫卯结构,采用这种工艺,既保证了造型的流线感,又保证了家具的牢固性,大道至简。

烟袋锅榫一般有两种制法。明代大部分黄花梨家具采用直肩,到了清中期以后,出现了斜肩,也就是45°格肩。

这种榫卯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因为外面是立茬,卯眼过大容易把立茬撑开,所以榫一般都小一些,必须特别合适,稍微有所偏差,很可能砸下去就把木头撑劈了,或者用不了多久就开裂了。

如果榫卯做好了,这把椅子的寿命就长,如果榫卯做得不好,寿命就很短,用不了几年。

虽然这只是个小接榫,但却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做得到位,恰到好处,必将大大延长椅子的使用寿命。

(▲ 明代的黄花梨南官帽椅)

(▲ 明代的黄花梨券口靠背玫瑰椅)

(▲ 清代的黄花梨一统碑椅)

(▲ 黑漆直后背交椅)

(▲ 黄花梨直后背交椅)

与挖烟袋锅榫相似的,还有两种方式,直接把接缝放在拐角的部位,我们也经常在家具上看到。

一种是方材的闷榫角结合方式,两端各出单榫:

一种是圆材的闷榫角结合方式,两端各出榫一单一双,一阴一阳:

(▲ 榫卯手绘图,出自王世襄先生)

中华榫卯,种类繁多,精巧无比,不用一根金属钉,就能做到天衣无缝,间不容发。

我们目前介绍的只是榫卯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结构,循序渐进,下一期,我们继续探索和了解。

3 阅读:464
评论列表
  • 2023-02-07 17:56

    这个注定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