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乌海市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

3月10日,在位于海勃湾区的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焊接声、敲击声、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

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计划建设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0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和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一期2万吨固态电池专用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设计3条生产线,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按照计划,预计3月中旬,第一条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具备投运条件;预计4月底,第二、第三条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完成调试收尾工作。我们将根据集团公司对锰系正极材料的需求,逐步实现量产爬坡。一期项目达产后,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公司副总蒋国胜说。

该公司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为乌海市打造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助推新能源产业提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直面发展难题,唯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对此,乌海市有个清晰的思路:聚力打造BDO、新能源电池、现代煤焦化、有机硅4条全产业链。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乌海市一边推动以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矿权、洗煤、焦化“三个整合”。一边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乌海煤炭、煤焦油资源,生产出普通炭黑、特种炭黑、超导炭黑,填补了乌海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炭黑的空白;中创联盛的沥青、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也是该市煤基新材料产业的代表。如今,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同时,乌海市着力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乌海市已引进建设华恒、君正、三维、东景、广锦等5个BDO一体化项目及8个下游配套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BDO—氨纶、BDO—锂电池溶剂、BDO—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BDO—医药中间体等全产业链条,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初见规模。

聚焦新能源领域,乌海市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如今在乌海市,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上风“光”正好,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成为一个个重要的能源基地。

位于矿区的光伏项目。

不只是逐“光”而行,乌海市还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提升蒙西电网的调峰能力,扩大电网接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容量;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合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目前,乌海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占比19%,形成BDO产能160万吨,建成负极材料产能6万吨、有机硅产能25万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同时,乌海市“科技兴蒙”资金投入连续4年增长23%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均居自治区前列。

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乌海市近年来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能级、生活性服务业提品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业态集聚发展,引进180家首店品牌,布局37个夜市集市,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亿元。发挥山湖沙城独特优势,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22家,年接待游客782万人次、实现收入90亿余元,“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