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精品城市

“小区比以前好太多了,路面平整、单元门口装上了门禁系统、楼道粉刷一新、所有楼栋都重新做了防水,变化实在太大了。”3月11日,海勃湾区凯豫苑小区居民高巧慧看着小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难掩激动之情。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与发展工程,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乌海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2005年底前建成的279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并实现住宅小区物业全覆盖。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幸福生活需求,乌海市不断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随着商业网点布局越来越密,整个城市既“高大上”又充满“烟火气”。

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如今,城市的华丽转变为乌海市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乌海市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7万,城镇化率达95.88%,位居全国第四、自治区首位。与此同时,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功能服务不健全一度困扰着群众生活,也制约着乌海市发展。

立足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小、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实际,乌海市近年来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由点及面加速铺开。

截至目前,乌海市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社区已覆盖三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乌海市还荣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

“逛完公园,过条马路就能买到新鲜的肉蛋果蔬;小区门口有理发、改裤脚等‘小修小补’服务点;买药、购物、休闲,几步路就能解决;遇到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服务我们这些老年人。”海勃湾区文香雅苑小区居民张玉莲感慨地说,一刻钟生活圈让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年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社会救助标准实现“七连升”,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稳步提升教育质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2%,成为全区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地级市;持续提升医疗水平,市人民医院、蒙中医院晋级为三甲医院,健康内蒙古行动考核居自治区首位……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不仅让群众的幸福感触手可及,也让乌海的城市品质活力日益提升。

连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成百上千的候鸟再度飞临乌海,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黄河两岸因它们的到来再次沸腾起来。

在乌海湖边,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或在湖面休憩觅食,或在空中展翅翱翔,不少市民游客纷纷前来与之拍照留念。乌海湖畔又一次上演人鸟互动的和谐景象。

研究表明,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都会准时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行程数千公里,其间往往会跨越很多国家和地区。而只有生态美好的和谐之地,才能成为它们逗留的地方。

候鸟迁徙家园。

美丽可爱的候鸟再次大规模飞临乌海歇脚休憩,是乌海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乌海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累计投入资金68.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23个,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全面启动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统筹推进“五区一河”系统治理,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

同时,聚焦绿色宜居目标,乌海市多年来还先后实施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海南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恢复工程,让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绿色矿山草木青翠,公园街道满目葱茏,乌海湖畔碧波荡漾。如今,乌海市PM10浓度创历年最低,连续9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乌海蓝”“生态绿”正在不断赋予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飚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