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2年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保护足趾安全(防护)鞋、安全带、安全网、安全帽、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4.9%、5.7%、5.0%、7.4%、15.2%、5.6%。其中,安全带、安全帽、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抽查不合格率较上次抽查有所上升。
所谓安全技术防范产品,是指防止国家、集体、个人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产品。我国早就制定了《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和《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目录》,以加强对这类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规范管理。从理论上来说,由于这类产品关乎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专门制度和产品目录加强保障,产品质量值得信赖。
然而,从此次通报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来看,部分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的不合格率明显偏高。即便是普通产品的抽查不合格率在“4.9%—15.2%”,公众一般都很难接受,而安全帽、安全带等“安防产品”出现了这么高比例的抽查不合格率,显然公众更难以接受。因为“安防产品”本身质量不合格的话,很难保障使用者生命安全。
对这类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而言,可能不合格产品在其产品总量中占比较小。但对使用者来说,未必有能力甄别不合格产品,那么谁都有可能购买和使用不合格的“安防产品”,谁使用谁就存在安全隐患。所以,究竟有多少不合格“安防产品”流向市场,制造了多少不安全事故,也应该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作为治理决策的依据。
更让人费解和忧虑的是,安全带、安全帽、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抽查不合格率较上次抽查有所上升。众所周知,无论是质量抽查还是舆论监督等,目的都是促进相关企业整改,降低产品不合格率。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安全帽等三种“安防产品”上次抽查后,不合格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密码”?
按理说,上次抽查结果公布后,问题企业会受到有关部门督促整改,也会受到舆论曝光和市场惩罚;其他同类企业会受到警示和教育,产品质量应该会上个台阶,抽检不合格率应该显著下降。然而,现实情况是,安全帽等三种产品不合格率不降反升。这到底是因为整改、惩罚不到位,还是某些企业不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当回事?
以安全帽为例,我国既有相关国家标准,也有《安全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等制度保障,但质量问题频出。如,2019年一段工人安全帽PK领导安全帽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黄色的工人安全帽被红色的“领导安全帽”一撞就碎。再如,过去安全帽的抽检结果也显示不合格率较高。应该说这都能促进安全帽更安全。
遗憾的是,最新抽查显示,安全帽的抽检不合格率仍然高达7.4%,当不合格安全帽戴在工人的头上,“头顶上的安全”令人担忧。所以,安全带、安全帽、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抽查不合格率不降反升,要引起有关部门、生产商、销售商高度重视,只有监管者进一步加强监管,行业企业强化责任担当,才能消除这类产品安全隐患。
针对此次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市场总局已要求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严禁企业生产销售。对不合格企业,尤其是上次抽查不合格企业,进一步明确整改要求,严格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依法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但愿这次整改能触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