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
另一半甘心当咸鱼,不思进取,该不该改变他?
结果,所有人都异口同声:不该!
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费尽心思地向他人灌输道理,期待他们能够改变,但往往结果却与他们的期望相反。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世上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教就会。
在成年人的关系中,我们只需筛选,不必教育。
01
总想改变别人,只会让自己痛苦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指的是:
人们总倾向认为别人的思维和习惯是和自己一致的。
正如诗中所说: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大多时候,一个人一旦发现别人和自己所想所为不同,就会想要改造他人,以使彼此“步调”一致,进而获得确定感和安全感。
可是,每个人的三观和认知都是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想要改变自己都已不易,更何况是改变他人?
《人间值得》中写道:
“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一个人,那样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处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人与人之间,最委屈无奈的处境就是——
“我这都是为你好!”
“可我觉得一点都不好!”
伴侣总是熬夜,你好意提醒,结果对方不但没有改变,还埋怨你总是唠叨;
孩子经常拖拉,你各种督促,结果反而毫无变化,自己还筋疲力尽;
父母总吃剩菜,你反复劝说,可他们却充耳不闻,还说你不会过日子。
总是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生活只会矛盾不断。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重要的,是“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02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病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做什么事情最难?”
泰勒斯回答:“改变自己。”
又问:“那么,做什么事情最容易?”
泰勒斯答:“给别人提意见。”
深以为然。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贴主说自己的父母已携手三十多年,两个人的感情让身边很多人都很羡慕。
可事实是,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其实有着很多不同。
母亲做事总是井井有条,父亲却洒脱任性,不喜欢束缚。
母亲每次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父亲却很厌烦这些窸窣小事。
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把鸡切得很规整,父亲却专挑鸡翅和鸡脖吃。
有段时间,父亲痴迷钓鱼,有次出差,花了很多钱买回了一根钓竿。
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觉得他太任性,花钱大手大脚。
可父亲依旧如此,不以为然,还笑呵呵地说:“钱不就是用来花的?花完再赚。”
母亲终于明白,想要改变他太难,不如改变自己,接纳现实,过好日子。
从此,她不再干涉对方的生活。
就这样,两个人相互扶持,宽容以待地走完了一生。
佛曰:“不可说。”
这世间的很多事,不是说了就能改变的,唯有自己的经历和醒悟,才能让自己改变。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得再多都没用,不如不说。
我们身边,总会有人和我们的思维不同,观念向左。
费劲心力去改变别人,其实非常困难;改变自己想来觉得很痛苦,但却更简单。
在这个世上,最高级的三观就是,能接纳别人和自己的不同。
03
成年人只筛选,不改变
前段时间,去到朋友家。
看到她的花养得很好,非常羡慕,而我家里的花总是养不好,于是就请教她如何养花。
她狡黠一笑说:
“我养花有个原则,只筛选,不驯化。”
她说自己并不是有多擅长园艺,不过是那些被自己的养死的花我没没有看到而已。”
养花就像与朋友相处一样,不同频的会告别,而有缘的人自会留下。
就像作家庆山所说:
“只是看着有哪些人会自动消失。
然后,留下来的那几个,就是朋友。”
有些人,因热情而相识,渐渐发现三观不同,磁场各异;
有些人,因相知而相逢,走着走着就慢慢淡了,散了。
与其费力改变,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
不是所有的鱼都能生活在同一片大海,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人曾问比尔·盖茨:“那么是如何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
比尔·盖茨回答:
“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所以不能培养,只能筛选。
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这真是莫大的智慧。
同频共振,实属偶然,要好好珍惜;
三观不同,不过常态,不必去纠结。
成年人只筛选,不改变。
04
心理学家荣格说:
“不要试图改变别人,你能做的是像太阳一样,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
改变别人从来不是生活的捷径,而是灾难的开始,最终以周而复始的吵架结束。
改变别人是一种自我消耗,改变自己才是成长。
往后余生,愿我们只坚守本心,不期待他人改变。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和谐的平衡点。多行善事,莫强求他人。
END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云上时光。多平台签约作者,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师,有过10万+文章,只读纸质书,只爱方块字的水瓶座。岁月漫长,愿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