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汉江河畔的柳树才抽新芽,洋县山林湿地间已是一派繁忙——野生朱鹮成群结队翱翔蓝天,陆续返回巢区衔枝筑巢,开始为期4个月的“繁殖季”,为生命延续拉开序幕。
野生朱鹮陆续返巢
在黄家营镇巢区,与朱鹮相伴35载的巡护员李昌明正猫着腰穿过灌木丛,手中的GPS定位仪不断发出提示音。“这对‘新人’选址真够讲究。背风向阳,三面有枝丫遮挡,下方还有溪流,简直是朱鹮界的‘江景豪宅’。”他指着18米高的青冈树冠,一对朱鹮夫妇正轮番用长喙梳理巢中的苔藓。
他的巡护包里,望远镜、GPS定位仪和急救药品一应俱全。他每天要巡查17公里山路,实时记录巢树安全、亲鸟状态及产卵孵化进度。后续如果发现意外坠巢的幼鸟,保护区还会通过代养技术将其融入人工繁育家庭,确保幼鸟存活率。
在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婚恋地图”,工作人员将全面加强繁殖期朱鹮饲养观测,全力保障朱鹮繁殖顺利进行。占地3.4万平方米和6千平方米的两个野化驯养网笼模拟自然环境,帮助人工种群掌握觅食、筑巢等生存技能,为后续放归奠定基础。当地村民也加入这场“繁育保卫战”,村民们自发观察并上报巢区动态,主动避让繁殖敏感区域,减少人为干扰。
垒窝搭巢准备备孕
山风掠过林海,带来早春的讯息。这场持续40多年的生命守护,正在秦岭南麓书写新的篇章。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胡毅通讯员罗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