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院海上救援两名重伤渔民,与东海救助局共建“海陆空一体化”救援体系

自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共建的“海陆空一体化”救援体系运行以来,共开展培训及演练近10次,医护人员跟机救援16次,救治成功率达百分百,真正畅通了海上急救的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

3月15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雷鸣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通过该救援体系分别转运到医院的两位重伤患者经过多学科全力救治,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后续患者将会被转入重症康复病房,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救活,更希望能够结合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新站立,回归社会。”

在这两例救治案例中,医院不仅仅第一时间承担了“移动ICU”,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托“急诊—手术—重症—康复”一体化模式,升级了救援模式,实现了多学科资源的快速整合,同时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特色,使多学科协作成为助力患者康复的重要“利器”。

得到救治的一位患者是36岁的渔民,由于出海时遭缆绳意外重击,右臂断裂、右髋部毁损,抵院时已经昏迷,血压一度无法测出,生命垂危。医院在接到救援消息后,迅速启动“严重创伤救治流程”,在患者到达医院后第一时间对其展开创伤急救,一个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而在入院约2小时后,创伤骨科敖荣广主任等,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右上肢残端截肢手术和右髋部毁损伤的损伤控制手术。术后,胡某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后续监护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接下来,他还将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针对肢体损伤、心肺功能、静脉血栓预防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康复训练。

而另一位68岁的船员则因为海上作业时不慎被缆绳击中头部,经直升机海上救援后转运送至上海七院,诊断为创伤性休克以及创伤性寰枕及寰枢关节脱位伴脑干及脊髓损伤。经过多学科抢救已成功救治。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海上医疗救援队成立于2016年,因医院临近东海应时而生。2020年,与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搭建起远程医疗急救系统,只需一屏即可实时同享伤者生命信息;2023年,再次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双方逐渐探索构建起“海陆空”一体化的全方位救援模式;同年7月,更是实现了国内首例医护随机救援。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禹宝庆表示,未来,医院将以信息化、智慧化为新启航,不断优化多学科救治流程,为急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海上作业者这类特殊人群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为蓝海筑起永不中断的“健康生命线”。

主编:张赫

校对:任璇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