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在纲要第二部分的第四点中提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结合前期国家层面发布的各类与文化美育有关的意见、指南、通知等文件,对文化美育的研究刻不容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思想文化精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民俗习惯、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也是青少年文化美育的宝贵资源。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美育成长
朱立元在其《美学》一书中提出:“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从学科视角看,美育既属于美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也和许多学科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且该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育人角度来看,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美育对人的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情感最充沛、最敏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容易接受情感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熏陶和视觉审美领域具有无可替换的价值,因此文化美育作为情感育人,势必更容易获得广大青少年的认同和吸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育人更是青少年人格全面发展的根基。在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实践中,视觉转译是其充分吸收的关键通道。所谓视觉转译可以理解成将抽象的、间接的、隐晦的情感用直观的可见物进行表达。具体而言,既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汁与味,又要体现转译的手段与路径,既要保留文化的可思考空间,又要根据文化内涵及受众的差异进行具象的表征创意和心理转译,从走心的“看”中体悟文化之美,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可见,视觉转译的路径与方法事关文化美育的效能。
美育实践中的视觉转译路径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实践中的视觉转译,大致可以从以下几大路径展开。
空间语言转译,通过空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展示文化符号以达到育人效果。繁华的都市往往通过橱窗、装饰、符号、灯光等营造都市空间,校园往往通过景观、文化墙、师生作品等营造校园空间。倘若中小学校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实现可视化,势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空间语言转译集场域震撼、视觉感染、文化诠释三者为一体,对青少年产生无形的精神效应,让其在文化和美的感受中悄然成长,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图形语言转译。从广义上来讲,图形语言指以大众的视角界定,眼睛睁开所见皆图形,有图有形即图形,既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也包括绘画、雕塑、影像等艺术作品。狭义的图形语言指的是人们后期创意加工过的视觉语言,包括标识、IP形象、二维码等,二者均包含静态和动态的视觉主体。图像具有叙事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译为通俗易懂的图形,会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情感互动和体验中由内而外汲取中华文化之美,提高审美素养;在节奏和韵律中感受美,在变化和统一中领悟美,在美的感悟中成长。
文字语言转译,即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思想。转译过程不仅在于文字所传递的知识理解,更在于凸显美的思维空间。文字即思想,有内涵且美的文字具有温度和力量,震撼和滋养心灵。文字时而独立呈现,时而图文并茂,演绎着历史与现实,浸润着美的感悟和实践。尤其是篆、隶、楷、草等书法艺术的多维美感,有助于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展。
色彩语言转译。中国古人善用色彩,天青、月白、浅云、天水碧、海天霞等色彩命名,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倘若将中华文化的色彩美学与大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色彩语言转译,势必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认知和色彩心理。诸如:将五行五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认知融汇于生活审美;将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认知、对四季更替自然规律的认知融合于生活体验,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培育,尤其是传统水墨等色彩意境对美育和人格培育可传递丰盈能量。此外,色彩的视觉之美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可以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的视觉赏析中,获得美的锤炼和升华。
肌理质感转译。肌理质感本身的多维空间呈现丰富的形式美感,并作为传统文化的育人介质对青少年审美产生影响,是一种以触觉感知为基础、融合文化象征与技术工艺的深度浸润。肌理质感转译不仅是物质属性的呈现,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触目会心的方式塑造青少年对美的感知与价值判断,以可触可知的物质性,为青少年构建立体化的美育场景:玉之温润的触觉启蒙道德认知,物体粗粝与细致的对比传递审美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肌理创造训练心性的专注。这种“以手传心”的体验,远比单纯视觉教育更具沉浸感,使青少年在触摸历史纹理的过程中,完成对文化基因的认同与审美人格的塑形。
多维整合转译,包含了各种视觉元素和形式的路径整合,也包含了人作为主体从五感到六感的转译过程。如果将以上的图形、色彩、文字、质感、空间等元素进行整合,那么将会以绘画、篆刻、影像、建筑、服装、印刷、戏曲以及动态媒体等方式多维呈现。同时,视觉往往同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整合,上升到五感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视觉及五感作用于受众,充盈的情感元素触及内心世界,各种元素在心灵深处的不断碰撞融合产生极高的灵敏度,即六感的形成或悟性的诞生,进而促使青少年从五感上升到六感,不断提升情感美学的层次,将素养和悟性升华到高维,对新事物、世界和未来均能敏锐感知。
在多维整合转译育人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春节,灯笼及对联的映衬、春晚的珠歌翠舞、相聚的欢声笑语、餐桌的美食佳肴,甚至微信中的问候与祝福等,都饱含着文化之美、视觉之美、情感之美,促使青少年在美的体验中得到全面成长。
简言之,在多维整合转译的案例中,应采用贴近青少年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活动形式,利用数智应用手段。例如,在理解“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时,既利用自然之美育人,也领悟生态之美。再如,从“和合共生”的整合视觉转译中,领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既要融入课堂学习,也要在生活实践中全身心调动情感,引导青少年在多维视觉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视觉转译具有具象特征和趣味性,因具象而显得直观,因趣味而容易接受,从而提高了转译的效能,因此视觉转译的路径方式需要动态思考。中华文化包含了影响力、变革力、包容性及多元一体的天然禀赋,传承和创新是其“优秀”的特性,文化美育的视觉转译也应守正创新、面向未来。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