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七百五十字,字字珠玑耳目新。
务去陈言抒灼见,肯将浅喻醒迷津。
腾蛟震电文如繖,屈铁流金笔入神。
伟业未完遗尺璧,弦胶待续竟何人?
——黄源
孙过庭的《书谱》自初唐写成,迄今一千三百余年,一直为世人所重。当然,是由于其议论精湛,发前人所未发,在理论上为划时代伟著。同时,又是法书妙品,独具面目,被推为“开山祖”。其次,其文笔又是独具一格。在他先后的作者大致多用辞赋说理,或笔记式的逐条罗列,其间也有少数以散文为论者,各有其优劣。孙过庭则采用骈文,以排偶出之。这在说理上,有一定难度,然易于上口记忆,且影响深广,却是其长处。所以《书谱》是集书法理论、书法艺术和文章三者于一体的杰作。
一、首贵立品
从事书法的人,首贵立品,这是我国一向的优良传统。人品的高下,直接影响到书品的优劣,也就是意境的高低。清刘熙载《书概》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个“人”不是指体质或相貌,而是指精神、气质、学识和审美观等等。
孙过庭说,“君子立身,务修其本”,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从儒家的观点来说,一个人能孝悌于家,才能忠义于国,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其他一切品质都是由此衍生出来。书法家也须从此入手,就能培养成高尚品质。
南宋姜白石《续书谱》写道:“风神(即意境)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也是首重人品。
人品不是抽象的,也不能虚空存在,总是与人的言行紧密连在一起的。人们常说“书品即人品”,就是从书法艺术的表现,看其人品的高低优劣。人品高者表现为古澹娴雅、从容及飘逸等;人品低者难免于慓急悍猛等。故曰:“书者,如也。”
二、重骨气
孙过庭在书中说:“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验,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这是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书法既要有骨气,又要遒润,是为上等;如果二者不能兼备,骨力多而遒润少者次之;若只有遒润,缺乏骨气者为下。
那些只有遒丽而缺骨气的东西,好像是已脱离了花柄的花朵,很快就会失去光彩。清王概序《芥子园画谱·兰谱》说得好,“笔墨之重,不重于名冠一时,而重于神留千古,犹人之不贵于邀誉于一朝,而贵于范围奕世也。”确实是如此的。宋赵子固说:“人知《兰亭》韵致,取其映带以为态度。不知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未正骨法,先尚态度,几乎不舍本而逐末耶?”这句是切中时弊的,希望有志于书法的人,先将笔法练好,再求态度。
怎样达到骨气与遒润兼备呢?孙过庭在书中写道,“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所谓淹流?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必须能掌握“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行笔时,还应“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等等一系列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笔法技巧。所以,他慨叹:“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三、务备神采
有了骨气,紧接着提出书法须有神采。孙过庭在第二段末强调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写的字没有神采,骨气再好,也只不过有刚劲之感的线条而已。这一点南齐王僧虔早已提出,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苏东坡也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
四、要自然,不做作
书法要自然,反对做作。孙过庭在第二段第二节谈对真、草书的一些笔意体会时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他是那么推崇自然。他还指出:“子敬已(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他极力反对那种故意做作,剑拔弩张的作品,这与那些炉火纯青之作,当然是功力不同,神采也就相差太远。大家都说王羲之的书法晚而愈妙。据孙过庭的分析,是由于他“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才会“风规自远”,没有这种修养是达不到的。
五、魏晋风韵
他对书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魏晋风韵。他说:“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因此,在《书谱》一开始便举出了汉末魏晋四位在真草书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代表,即张(芝)、钟(繇)和二王,这正是他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说:“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我们如果将钟繇的《宣示表》或《戎路帖》等拿来仔细摹赏,便会感到一种从容、娴雅之气,直扑眼底,绝没有后世那些造作勉强的气氛。人们常说“魏晋风韵”,就是指天然雅澹。摆脱了汉代那种正统伦常观和汉儒礼教束缚之后,以老、庄思想作指导,崇尚自然和人格个性的超脱,这超脱是一种崇高的闲情逸致和与之相应的美之追求。
欧阳修曰:“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其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未、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馀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人也。”
欧阳修道出了书法的魏晋风韵之要领。
黄源(1914-2006年),字子渊,湖南常德人。1930年代考入湘雅医学院本科班,毕业后入国立贵州大学农业经济系,委任为贵州大学子校校长。1950年起历任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学讲师、贵阳医学院解剖学教授。1985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任馆办贵州省业余书法艺术学校校长兼教授、贵州文光书画研究会会长、贵州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擅金文、汉隶及章草,喜作水墨写意画。出版专著《还真帖》《书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