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泽济中学:春风化雨助力更多“迷途”孩子重回阳光正道

春回大地,位于马龙区纳章镇的曲靖市泽济中学内一片春意。暖阳下,绿茵场上学生们正在有序锻炼。老远传来了嘹亮的口号声,不时还伴有欢笑,一群特殊的青少年正享受着阳光体育运动,在泽济中学这所专门学校接受春风化雨般的矫治教育,在大爱中努力奔跑。

日前,记者深入曲靖市泽济中学,近距离探访这所曲靖市唯一的专门教育学校。

科学矫治,专门学校孩子“涅槃重生”

走进泽济中学,校园幽静、环境优美,校园警务室、教学楼、综合楼、食堂、浴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计算机房等功能设施齐全,学生种植的菜地里长满了翠绿的蔬菜。远处,列队整齐的学生不时穿梭,精神饱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校园法治文化长廊和食堂外文化墙上的两行字“眼中有光、心中有爱”,非常耀眼。

曲靖市泽济中学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所对轻微涉罪未成年人、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专门教育的学校,是曲靖市有效预防和整治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突出问题,不断夯实“平安曲靖”建设根基而建设的全市唯一的一所专门学校。2023年9月28日,原纳章中学经过改扩建后正式挂牌“泽济中学”。2023年11月23日,首批学生入校。短短一年时间,曲靖市泽济中学全体教师以情动人、以爱化人、以智育人,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专门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在法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政暖心救助、普教职教联动、劳动就业增收、家庭教育促进等方面推陈出新、化腐成奇,帮助更多“迷途”孩子重回人生正轨,实现自我“蜕变”,重新扬帆起航。

目前,学校已成功开办10期教学班,累计招收学生400余人,完成230余名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日趋显现,先后接待来访参观学习1500余人次。教育矫治期满离校的学生回归社会后,约80%的学生继续求学、20%的学生外出务工,未出现再次违法现象。

2024年2月23日,这对曲靖市泽济中学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首批6位矫治教育期3个月的学生顺利结业。在全体老师和教育辅导员的感召与教育下,6名学生从心理和精神上都完成了蜕变,扬帆再起航。与学校告别时,学生们紧紧抱住自己的监护人,把对过去的忏悔、今天的感恩和对未来的信心都融化在泪水里……

“专门学校是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有效载体,因此这里有别于普通学校教育又有别于司法监所,倡导以立足教育、科学矫治、有效转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再社会化,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普及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据曲靖市泽济中学校长张晓峰介绍,目前泽济中学有200多名学生,全部来自公安机关和检察院送达的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在校学习期限最短6个月,最长31个月。

为爱续航,打造专门教育“曲靖范本”

泽济中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曲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从筹建到建设、管理,在规划建设、资金保障、政策支持、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学校由曲靖市教育体育局主管,曲靖市公安局、曲靖市司法局协助管理,并加挂“曲靖应用技术学校泽济分校”牌子,招收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按照300人的办学规模,设置12个教学班,每班25人,配备专任教师48名,教育辅导员48名。

目前,首批教师在全市范围内通过直接考察选调的方式调入24名,学校自主招聘教育辅导员40名(含护理人员1名),市公安局派驻正式干警3名(含法治副校长1名),市司法局派驻驻校干警1名。学校一期投资1800余万元,现已完成工程建设,二期对学生宿舍、实训楼、巡回法庭等改扩建工程也将启动,建成后将满足接受家送生、校送生及16-18周岁送教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曲靖市级成立了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兼任主任,含12个委员单位,印发了《曲靖市专门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曲靖市专门学校送教管理暂行规定》等4个机制文件,学校拟定了含学校章程在内的40余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以“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特色育人、造福社会”为办学宗旨,秉持“挽救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为目标,采取“心理辅导、感恩教育、行为养成、劳动体验、文化辅导、技能培训”六位一体的矫治教育模式,实现分区域、小班制、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着力推动“基础教育、专门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化发展。

泽济中学不断摸索创新,健全评估机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管理体系。学校自主研发、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矫治教育,完善前端溯因、中端教育、后端跟踪机制。即学生从入学到离校实行全流程、全链条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专教委专家评估机制,规范学生入学和离校评估手续,健全学生离校跟踪回访机制。

着力打造“两校区三中心”,即:严管区、普通区,德育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法治教育中心。探索实施专门教育“1+N”工程,把专门教育与爱心救助、心理健康、就业帮扶等结合起来,建立全链条闭环教育矫治模式。与市属职业院校合作开办职业教育,与曲靖师范学院建立专家挂联机制,聘请6位博士生老师为学校“特聘专家”。

2024年7月,学校评为“云南省专门教育试点示范学校”;2024年9月,学校评为曲靖市教育体育系统“先进集体”。曲靖市泽济中学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成功的路径成为全省专门教育的办学范本,受到了省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全省各地多家州市、县市区前来观摩学习。

筑梦未来,照亮更多“迷途”孩子

小星(化名)来自麒麟区,今年15岁,很快迎来自己16岁的生日。从小父母离异,小星常年跟随农村的爷爷奶奶长大,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上到初一就厌学,沾染不良习气,偷盗成瘾,最终因多次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送到泽济中学,接受为期2年的专门教育。

“以前我觉得身边没人关心我、在乎我,脾气大爱冲动,总想着发财梦。来这里一年多时间,老师和教育辅导员对我很照顾,给了我特别的关爱,让我觉得很温暖,生活有了希望。现在,我性格变好了,还学会茶艺、棋牌和电工技术,希望以后变得更好,半年走出学校能找个养活自己的工作。”小星憧憬着未来跟记者说。

中考结束后的小文(化名),今年16岁,来到泽济中学8个月,先后结伙打架两次打伤别人,还录制打人视频上传网络。送到泽济中学时躁动不安,看着一起来的学生都陆续离校,小文心理不平衡,自制饭团想通过吃“剩饭”达到生病请假逃离学校的目的。班主任李娇娇老师不断花时间和心思与小文谈心,结合孩子普通话标准等特长,还安排了学校小小解说员的工作,经过班级推选为学习委员,小文一步步找到了自信,自我价值得到彰显,在学校言行举止“脱胎换骨”,各项表现突出。

小文的妈妈说自己哭了无数次,面对叛逆的孩子手足无措。“今年我接他回家过年,感觉变化太多太大了,变得成熟懂事、有责任心,不再动辄顶撞父母,出去也会主动报备,以前电话不接,甚至关机玩消失,还说想继续好好读书……”小文的妈妈哽咽地说。

诸如小星、小文这样迷途的少年,在泽济中学仅仅是缩影。用爱心唤醒孩子,用智慧引领孩子,用能量影响孩子,泽济中学实施的系列科学、行之有效的矫治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针对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特点,学校组织教师自主编写了文学素养、数学思维、英语实践、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知识读本等12门课程的校本教材作为公共基础文化课,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了种植、养殖、茶艺、插花、汽车美容、电工基础等职业培训,开设了体育、音乐、书法、剪纸等23门兴趣活动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课程设置丰富多彩。

走进一间间学生宿舍,规范的内务让人眼前一亮,各类日用品摆放有序。老师说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从日常卫生、劳动教育等入手,综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等,不断提升教育矫治水平,点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同时,对学生日常考核实行积分制管理,因材施教、育人为先,使受教育学生用良好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破茧成蝶、蜕变成长,尽快回归普通学校和社会,步入人生正轨。

“这些学生需要老师带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一个个‘对症下药’,用爱心去温暖、浸润,真正让孩子迷途知返,重回人生正常轨道。”泽济中学老师李娇娇感触地说。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雯

审核:李兴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