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副教授“翻译式抄袭”!“翻来主义”是对学术的亵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19 16:37:19

高校学者再陷抄袭丑闻。日前,有网友举报某985高校副教授2016年发表于《世界哲学》的一篇论文,全文照搬某英文文献。西安交通大学3月14日通报称,学校调查认定相关情况属实,已与其解除聘用关系。《世界哲学》编辑部也发表声明,证实该抄袭属实,已对论文撤稿处理。

“除了第一句话,这篇文章全是翻译乔坎的英文论文”“论文并未署名乔坎,参考文献部分也未引用乔坎的文章”……很难想象,如此不顾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做法,竟然出自一名“985”高校的硕士生导师之手。尽管,论文发表的时间是在数年之前,王某某的虚荣浮躁、玩弄学术之风依旧暴露无遗。尤其是考虑到该论文撤稿前已被引用20次,下载828次,对原作者权益和科研风气造成的损害,更是无法估量。当事人被解除聘用关系、论文被撤稿,纯属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做学术自然要有世界眼光,只要以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在科研成果中标注出他人的贡献,就不算抄袭。可不署名、不标注、直接翻译后据为己有,是典型的“翻来主义”,也是赤裸裸的抄袭。遗憾的是,学术圈中的“翻来主义”者,不止王某某一个。2021年,北京一高校副教授也被举报涉嫌抄袭国外科幻研究著作,“正文部分有超过80%的文本属于完全直译”。还有的,为防止被人一眼看出抄袭,就用不同的翻译软件在外文与中文间互翻,或者拼凑多篇外文论文后再剪切集成。抄袭的能力远大于科研的能力,反抄袭意识高于学术道德操守,这是对学术的亵渎,也是对规则的挑衅。

与一般的学术抄袭不同,翻译著作或论文进而发表,涉及时间跨度、语种、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因素。有的人以为国外学术成果的语种阅读门槛高,且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也没多少人,在盲审阶段直接被定性抄袭的概率微乎其微,在海量数据中被发现翻译抄袭的可能性也不大。事实也证明,抄袭者东窗事发,大多是在数年之后,往往也是由于网友的偶然发现或者竞争者有意识的核查。

虽说露馅只是迟早的事,但捍卫学术的尊严,查出还在享受“翻来主义”之利的人、防止正在或者将要走旁门左道的人,不能总靠偶然和侥幸。一方面,要继续细化管理规定,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提高学术不端的成本,让其不想抄也不敢抄。另一方面,要结合AI新技术、大数据等资源,让技术多跑路,将不诚信者果断拦下。此外,在博士毕业、入职学校、职称晋升等关键节点,要加大对其学术成果的审核力度,接受更大范围更具专业性的监督。

翻译一下署个名就成了自己的成果,何其精明?一旦丑行被翻出来就被解聘撤稿名声扫地,何其惨痛?学术诚信,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每个学生学者都要作答的必答题。强化他律,持续自律,对学术科研多些敬畏之心,才能避免“翻来主义”等学术不端行为继续上演。

0 阅读:4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