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折叠的权柄,流动的文明
《水浒传》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各路英雄好汉去了水泊梁山,不论男女老少,往往都要给排一把交椅坐。宋江、卢俊义、吴用,这水浒前三位的好汉,坐的自然就是梁山泊的头三把交椅。
今天,交椅这个词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指的不仅仅是一把椅子,一件家具,而是一种等级、地位的象征。

明 黄花梨交椅 2010年南京正大秋拍
实际上,以座次排高下,一直是中国人“礼”的一部分。早先先秦时期,人们席地而坐的时候,就已经能找到踪迹了。
《周礼》说:“天子之席三重,诸侯二重。”这是通过设席的数量来见等级秩序;《礼记》说:“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年长的人要坐不同于其他人的席子来凸显地位。
这种礼法习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坐具,交椅自然也不例外。
交椅最早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东汉时期,西域的游牧民族给中原带来了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和底盘各有两根,前后腿两两交叉,形式就如同交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扎”。

明 黄花梨交杌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黄花梨有踏床交杌 上海博物馆藏
到了隋唐,胡床就改叫交床了。《贞观政要》记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胡床名称的改变,原是隋炀帝对胡人的忌讳。
宋代是高型家具替代矮型家具的重要时期,交床也在此时发生了重要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舒适安逸的宋代人给交床安上了靠背,交床就正式升级为交椅了。宋代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道:“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是为引证。

胡若思 麟堂秋宴图(局部)
交椅既已出现,那就不得不提一个跟它紧密相关的名字——栲栳样。
栲栳是古人的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呈半球形,所谓栲栳样,指的便是圆后背式交椅,也就是交椅中最为流行的式样,外形上类似圈椅。还有另一种直后背式交椅,外形上类似灯挂椅,不过这种样式的交椅不甚流行,传世者更是极少。

宋 佚名 蕉荫击球图

明 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上海博物馆藏

明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太师椅的出现也是交椅发展的结果。
宋代张瑞义《贵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从记载可知,太师椅的出现,是因为吴渊为了奉承秦桧,在他的栲栳样后面加了荷叶托首,便是太师椅最初的形制。以官职名称命名椅子,可见太师椅中蕴含的权力与等级的意味。

宋 佚名 春游晚归图
这幅《春游晚归图》作于宋代,非常珍贵地记录了这种最初的太师椅的形制。图中下方一随从身上所背的便是,可见宽阔的椅圈上方有一块荷叶形的托首。
有的朋友可能有疑问,今日流传下来的太师椅都是扶手椅的形制,怎么会是交椅呢?这其实源自于家具称谓数百年的流变。
宋代“太师样”交椅的荷叶托首工艺精微繁琐,实用价值低,又是阿谀奉承的产物,因此在宋代以后并未沿用。明代的太师椅一词指的是圈椅,已经脱离交椅的形制了;到了清代,太师椅则指厅堂内风格繁重、尺寸较大的扶手椅,也就是我们今天惯用的称法。

清代 红木镶云石透雕灵芝纹太师椅(一对)

清代 红木狮子滚绣球拐子扶手太师椅(一对)
到了明代,各种家具的形制和工材都发展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交椅也是一样。
明代开放海外贸易,国内进口了大量优质硬木,紫檀木、黄花梨木、鸡翅木、乌木等材质的交椅大量出现。交椅不像常规靠背椅那样,可以用宽大的用材以求得稳固,出于结构和折叠方面的要求,交椅往往用材比较纤细,优质硬木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面说过,栲栳样交椅,也就是圆后背交椅,是交椅最流行的式样,它不仅造型别致、隽秀美观,而且舒适、易折叠。这些优点离不开它绝妙的结构。

明末清初 黄花梨麒麟寿字纹圈背交椅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

清 黄花梨交椅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方便折叠,栲栳样交椅没有鹅脖和联邦棍供支撑扶手,而是后腿突然转而前伸,与椅圈相接。这样的结构,必然需要特殊的结构来保证交椅的稳固:在转角处安角牙,不仅是雕饰,更是承重加固;弯转处安棍柱;接榫处用金属饰件包裹,弥补纤细木材的脆弱性。


相比普通椅子,交椅的最大优势在于便携,能适应郊外活动,官宦和富贵人家外出巡游、作战、狩猎时,都会有专人携带交椅,以备临时休息之用。
《三国志·魏书·魏武帝》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成书于明代,书中关于交椅的描述有近五十处,未作特别说明的,应当就是最为普遍的木制栲栳样交椅,除了普通交椅外,书里还出现了金交椅、银交椅、虎皮交椅、一字交椅、犀皮一字交椅等。在排座次、开山寨会议时,梁山泊“头把交椅”由谁坐一直是英雄们关注的焦点。
任何种类的家具,诞生以后一定会朝着舒适的角度发展。明代出现了一种交椅式躺椅,椅背角度大,人可以倚躺在上面,又名“醉翁椅”。据王世襄先生记录,明刊本《三才图会》中收录了此种器型,仇英有一幅画作《梧竹书堂图》也有这种躺椅的身影。

明 仇英 梧竹书堂图(局部)
交椅虽然便携好用,但往往仅限官宦世家、富贵人家使用,正因如此,交椅所含有的精神功能的层面不断被强化,逐渐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头把交椅”的说法正是这样深入人心的。
也正因如此,圆后背交椅,无疑是海内外收藏家苦寻难得的一大梦想。
这把清代黄花梨福寿纹交椅,可谓在用材、做工、形韵方面都达到了极致,细细品味,匠师寄予椅中的用意之深便可明了。

这把交椅精选上等黄花梨木制,木色渗水流金,天然纹理似江河流淌,历经几百年岁月浸润,包浆醇厚莹润,令人过目不忘。椅圈五接,一顺而下,扶手做成鳝鱼头样式。靠背板三攒而成,浮雕螭龙福寿纹,寓意福寿双全、平安吉祥。除此之外,扶手以下安螭龙角牙,底部设脚踏,榫卯处多见如意铜叶片,可谓一应俱全。
整体观之,此交椅造型典雅流畅,线条刚劲有力,雕饰细致入微,一气呵成,给人一种优雅大气的美感。得此交椅,置于厅堂,足见气派,又可显主人收藏审美眼光之老辣独到。


明 吕纪、吕文英 竹园寿集图(局部)
收藏是一门艺术,倘若不加辨别,盲目地掷以千金,实不可取;倘若不加钻研,沉湎于投机捡漏的幻想,亦足可笑。而交椅,便是这样一种完美的收藏器物,它传世寥寥,却又饱含中华历史与文明的气韵。
中国人向来崇“礼”。这个礼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代表等级、贵贱;在今天,我们仍然追求礼,不过现在的礼,代表的是尊严、秩序与和谐。
收藏也是一样。我们收藏,收藏的不是古人奢靡的生活、陈旧的观念,而是传至千年而不断绝的传统文化精神之华。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