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据港媒《南华早报》报道,中国西南部以研制航空发动机闻名的太行国家实验室,现已完成一款未公开涡轮发动机的地面测试。
这款新型的涡轮发动机,采用了先进人工智能(AI)技术,让其得以在高达4马赫的速度下,发挥高效率稳定的飞行。
项目团队由研究员季春生领衔,1月6日,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推进技术》期刊上。在论文中说,这款发动机符合军方关于“供应链100%本土化”的要求。
本文作者国平视野相信,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在国防领域的科研成果,正在逐步转化为品种繁多的武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
港媒《南华早报》以敏锐的视觉,时常从国内的学术期刊中,挖掘出涉及军事的科研论文,率先将其披露出来,让其在关注解放军装备动态的网友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比如双座版歼-20S率领“忠诚僚机”——无人机,与F-22“猛禽”隐形战斗机的模拟空战中,取得了超过95%以上的胜率;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最大射程2000公里的防空导弹,验证弹甚至已经进行了发射测试,能在超远程的距离内猎杀轰炸机;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郑小平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能追踪10枚以20马赫高超音速飞行的导弹,测算精度高达99.7%,并能识别诱饵弹等虚假目标的新型微波光电融合雷达等。
关于《南华早报》率先报道的从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军事的内容,这样的案例用相关浏览器搜索一下,一抓就是一大把,可谓不胜枚举。
中国涉及国防领域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和平利用的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南华早报》披露的此类涉及国内军事装备的报道,军迷要注意与事实,不一定都完全吻合。对于关注解放军装备动态的网友,却仍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成为许多自媒体作者撰写涉军内容时可借鉴的资料。
据悉,现已入驻成都天府新区科学城的国家级实验室——太行国家实验室,以研发供歼-20等先进战斗机使用的太行系列发动机而闻名,已处于中国航空航天科技的最前沿。
现在,《南华早报》对此报道,等于是首度正式证实了中方有高马赫军用航空发动机计划的存在。 项目旨在打造一款比美国传奇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更快更先进的军机。
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侦察高度2.4万米,在此高度最大飞行速度3.2马赫,是人类航空史上第一种成功突破热障的实用型喷气式军用飞机。
1966年1月SR-71“服役,1998年底前SR-71“永久退役。在冷战时期,SR-71“常飞进竞争对手的领空,凭借先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高清晰度光学纤维照相机,实施高空高速战略侦察,获取竞争对手的重要军事目标。
即便地面雷达毫无悬念地探测和锁定了SR-71,但是当时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飞行/攻击高度、飞行速度却远远够不着,对于空中的那只“黑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其领空中飞来飞去,如入无人之境。
倘若《南华早报》本次披露的中国在研发4马赫的航空发动机,从相关期刊学术论文中获得的信息可靠,那么对于中国在未来开发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新型军机,将具备重大的装备价值,称其有战略意义都不为过。
太行国家实验室现已完成的这款航空发动机,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AI)技术,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同时必将推动在材料、热管理和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现役战斗机中,最大飞行速度能飞2.5马赫,似歼-20这般战斗机的,可谓凤毛麟角。飞行速度快,意味着战斗机执行本土防空或者执行攻势作战,能很快地到达空战现场。
战时“兵贵神速”的一方,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打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作战的主动权。也因此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即便在现代化的空战条件下,仍然是取胜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若未来的中国军队能装备飞行速度4马赫的战斗机,已经超出全球现役能飞1.4-2马赫,这般飞行速度最为广泛区域的战斗机了两倍多了。将显著增强中国战斗机的快速反应和突防能力,使其在战场上更具优势。
毫无疑问,装备有4马赫的高速战斗机,能让其更快抵达目标区域,执行任务后迅速撤离,减少被敌方拦截的风险,提升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总之,4马赫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成功,将显著提升未来中国军机的性能,推动空战技术的进步,增强中国军队的战略威慑,并提升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竞争力。
4马赫航空发动机,无疑将增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力,该技术不仅能运用于战斗机等军机,或许还可应用于其他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推动中国国防科技的全面“开花”和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