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开盒”行为为隐私信息“上锁”

近期,一名13岁未成年人“开盒”网友的事件引发公众对网络暴力和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何为“开盒”?在网络语境下,“开盒”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人肉搜索、盗取社交账号、定位住址及通讯录等操作,目的是将他人个人信息曝光在网络上,进而引导对被“开盒”者进行网络暴力和骚扰。“开盒”行为背后的成因复杂。有的“开盒”者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有的则是把曝光他人隐私当成释放压力或者取乐的手段,还有一些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粉丝。本次事件的起因,就是该网友留言评论了某明星行程,而遭到该明星粉丝的谩骂、攻击,个人隐私被“开盒”。在“开盒”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下“饭圈文化”的畸形,更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漠视。

再想深一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下,个人信息竟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饽饽”,令人不寒而栗。从明星住址到官员行程,从快递面单到户籍档案,个人信息早已在黑市形成明码标价的产业链。经过调查,这次事件中的“开盒”信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此类数据库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别有用心者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他人的真实信息,进而实施精准的网络暴力。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开盒”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也扰乱了网络秩序,更是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因此,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任何形式的个人信息买卖,对于“开盒”行为也必须坚决制止和严惩。

打击网络“开盒”行为,关键在于斩断个人信息贩卖产业链,加强数据库保护。人人身处网络世界,但个人信息坚决不能“裸奔”。商家、网络平台等个人信息管理者、使用者,要将用户信息安全放在首位,加大在技术防护、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为用户隐私信息“上锁”。同时,还要发挥“守门人”作用,运用技术手段过滤掉非法、侵权信息,将“开盒”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网络匿名让“开盒”获取信息的不法分子很难溯源,如果犯错成本太低,“开盒”者必然会更加肆无忌惮。一方面,要强化技术赋能,及时、有效地对“开盒”者进行追踪、识别,不让其逍遥法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细化各方责任,进一步明确量刑标准与入罪门槛,同步完善跨境追责机制,摧毁“社工库”之流的生存土壤,全方位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提升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未成年人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法治意识淡薄,极易被利用误导成为“开盒”者。对此,无论是家庭、学校和还是社会都要做好相应的普法教育工作,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总之,只有在线上与线下形成治理闭环,防、惩、治多措并举,才能真正筑牢隐私安全的防线,让网络空间中的阴暗、戾气之风失去藏身之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