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土的文献和《史记》完全不一样?该信哪个?

2020年10月,荆州枣林铺造纸厂一座编号为M46的战国时期楚墓,它的发掘给历史研究带来新的惊喜。此墓墓主人骨保存良好,其头箱中存放了大量竹简,经缀合后有535支之多,共组成9篇古文。其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命名为“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而这篇古文的内容,与2017年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整理面世的《越公其事》几乎一致,可以视作是“同文异本”之作。

那么,这两份记述吴越争霸史事的楚简,又为我们带来哪些早就湮灭不闻的传奇呢?

清华简《越公其事》,战国。该部分简文记录的是勾践向夫差的求和之辞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起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也作“句践”)在大夫文种建议下,通过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终于说动夫差答应议和。《史记》称,作为罢兵的条件,勾践答应让手下重臣范蠡和诸稽郢去吴国做人质。《国语》的说法则更为屈辱,谓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而这一切在《越公其事》的叙事里不仅消失得无影无踪,且其中记录的勾践求和之辞,还显得格外不卑不亢:

寡人有带甲八千,有旬之粮。君如为惠,徼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使句践继纂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膝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四方诸侯其或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使句践继纂于越邦矣。”君乃陈吴甲兵,备钟鼓,建旆旌,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

如果吴王您对我们越国施以恩德,令宗庙社稷得以延续,那我勾践愿意举国称臣于吴,四方诸侯听闻此事,也会抢着和吴国盟好。但若是吴王铁了心一定要灭亡我国,那您就准备好作战的一切,亲自上场看着勾践和手下的八千兵士怎么为国捐躯吧!

看罢真让人拍手叫好,一个末路英雄的形象瞬间树立起来。至于当事人夫差,他的反应在《越公其事》中顺理成章被写成了:“(吴王)乃惧,告申胥曰:‘孤其许之成。’”可以说是立刻被勾践的大无畏精神震慑住了。而当伍子胥极力劝谏他干脆一鼓作气灭亡越国时,夫差还不无伤感地表态:“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自从跟越国开战以来,我们吴国的能征善战之将士也快战死一半了,实在支撑不下去了。说罢,连此前愤愤不平的伍子胥都“惧”了,当即改变心意,允诺勾践的求和。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为2024年度浙江考古10项重大发现之一。这是绍兴古城内首次发现越国时期高等级建筑基址,不排除是勾践王宫的可能性

但敏感的读者大概已经反应过来了,虽说故事读起来爽快,但深究起来这情节未免太不合情理了,不仔细看仿佛打了败仗的人是夫差似的!《越公其事》在这之后的主要内容,则围绕勾践为强国雪耻而推行的“五政”(好农功、好信、好征人、好兵、修令审刑)展开。《史记》中这一部分以勾践尝苦胆的情节最为著名,但大体都聚焦于道德领域,关于越国改革内政的具体措施并未详述,《越公其事》刚好补上此阙。从中可知,勾践为劝农事,不但亲自作表率下田耕种,还命人带着美味佳肴以此赏赐农夫,“凡王左右大臣,乃莫不耕”,越国因此变得粮食充足。其周边的部族,知道越地多食,也纷纷归附,“东夷、西夷、姑蔑、句吴四方之民”“颇往而归之,越地乃大多人”。继而勾践又在国内倡导尚武之风,使得“举越邦至于边县城市乃皆好兵甲”。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贵族阶层的整肃,勾践将他们按照守法与否,分别交由文种和范蠡处置:“乃出恭敬,王讯之,等以授大夫种,则赏谷之。乃出不恭不敬,王讯之,等以授范蠡,则戮杀之。”

在这一系列改革完成后,《越公其事》还记录了尤为诡异的一幕,说勾践为了试验军民是否能奋不顾身为他所用,让人故意“焚舟室,鼓命邦人救火”。越国的军民听到鼓声后,竟真的毫不犹豫地冲向大火之中的舟室救火,场面之血腥令勾践自己都惊骇不已:“王惧,鼓而退之。”但此时死者已达三百人之多。勾践这才终于放心和吴国断交,打起了灭吴之战。

《越公其事》的文本性质,从它的写作手法便可窥一二。吴越双方的名臣,例如伍子胥、伯嚭、范蠡、文种,他们的作用都被弱化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学者李健胜称其是“具有鲜明国君立场和典型资政特色的政论性语类文献”即出此因。所谓语类文献,学者李守奎说:“大都是经过传闻、改造的故事,是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或者是为了表达某种观点的带有倾向性的说辞,这些基本上类同大众之语,与形成于史官之手的春秋类文献有很大不同。”

如《国语·楚语》里就谈到为太子讲授“语”的意义正是在于“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焉”。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越公其事》的内容看作真实的越国历史,更不能在潜意识里认为出土文献的真实性就一定高于传世文献。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列国纷争而兴起的各思想家往往喜欢通过“托之古人,以自尊其道”的方式,将政治主张融入历史故事中,借此打动当世君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里有《昭王毁室》一篇,说楚昭王建了新宫殿,举行完落成祭礼,正要办宴会饮酒的时候,忽然有一人穿着丧服前来。宫门前的守卫不让这位不速之客入内,此人却威胁不放他进门就要“訋寇”。这里的“訋寇”所指,各家说法不一,有说是自刎,有说是要强闯入宫,总之都是诉诸暴力手段。事情惊动楚昭王,细问之下原来这人的父亲就葬在“此室之阶下”,他希望能让去世的母亲与父合葬。昭王也很大度,在举办完宴会后即下令“毁室”,放弃了这座新宫。

上博简《昭王毁室》,战国。简文称楚昭王为满足一人合葬父母的愿望,拆毁了新修的宫殿

《昭王毁室》大略是想塑造昭王重视礼教的形象,借此向读者传递楚国因此得以复兴的理念。但这一记录的真实性同样不高,甚至可能是战国时代非常流行的一个模板化故事。我们今天仍能在《礼记·檀弓》以及《晏子春秋》中找到3段看上去完全复读《昭王毁室》情节的内容,只不过是将主角换成季武子、齐景公和晏婴,将祈愿人改为杜氏、逢于何或者盆成适。它们跟“愚公移山”这类寓言的作用并无多少区别,核心是作者想要传达的道理,出场人物不过是媒介,换成谁都无伤大雅。

邵王簋,春秋,高25.5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其上有铭文“昭王之媓之荐簋”,学者张政烺认为它是楚昭王之母的祭器

那么,既然出土简牍所述的历史事件真伪错杂,编著它们的人究竟都想要借此表达哪些政治主张?除了以上例子,最为著名的一种,就是兴盛于战国时代的“禅让”论。

清华简《系年》,战国。该部分记录了戎人杀周幽王后,周王室陷入“二王并立”的对峙状态,郑武公最终靠拥戴周平王“正东方之诸侯”

楚简的发掘清理,令一系列古老的战国“禅让”故事,重新走进历史研究者的视野,代表作就是上博简里的《容成氏》,它开篇即列举了一大堆远古帝王:“……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其德淑清而尚爱。其政治而不赏,官而不爵,无厉于民,而治乱不倦,故曰贤。”

《容成氏》指出,上古时统治权的传递都是不尚亲而尚贤。这意味着“禅让”这一行为在该版本中绝非尧舜的专利。后世传说中创造汉字的黄帝史官仓颉,在《容成氏》中其实也是一位远古君主,说明这类题材出现初期,某一人物的身份、经历,说法相当多样。只不过后世对其进行了修改与整合,方才有了为大众熟知的固定形象。

上博简《容成氏》,战国。《容成氏》收录了大量失载于后世的远古帝王传说,是战国时代“禅让”思想兴盛的反映

《史记》称舜帝时的国号为“有虞”,历代史家也的确习惯称他作“虞舜”。然而《容成氏》中“虞朝”的建立实是尧帝之前的事:及□□氏之有天下……以让于有虞迵。有虞迵曰:“德速衰矣。”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世……有虞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泯终。

简而言之,上古某君王禅让给有虞迵后,有虞迵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死时却未及指定继承者。接下来才到尧帝的主场,《容成氏》称那时尧本是“处于丹府与藋陵之间”的一个小国诸侯,因为“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的极佳治绩,遂在有虞迵后被天下之人立为共主。至于舜,《容成氏》说他本在历丘这个地方种地,奉养父母。尧帝听闻他的贤德,“为车五乘,以三从舜于畎畂之中”,主动到田里与舜谈起天地人民之道。等尧帝年老,就放弃了自己的九个儿子,定舜为后嗣。舜连续推辞五次并向尧帝举荐其他贤者,但尧帝执意为之,舜“然后敢受”。之后舜因大禹治水有功而禅位,也如出一辙。

《容成氏》这部分最有价值的点,在于贡献了后世文献失载的“虞朝”君主有虞迵。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起码在战国时人眼里,“虞朝”的范围绝对不是像司马迁《史记》里写的那般仅专指舜帝时期,起码有虞迵、尧帝、舜帝均包含在内,是一个时间并不短暂的王朝,其君位均以禅让方式相继。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左传》《国语》里往往将“虞夏商周”并称。虽然《容成氏》中的有虞迵事迹失传许久,但尧帝从虞朝诸侯升级为天子的传说,在传世文献中仍留有一些痕迹。东汉王充《论衡》称“尧以唐侯嗣位”,大抵是出于同一系统。

战国人花费如此大的精力编造复杂的上古帝系,渲染“禅让”制度的优势,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其实这大抵源于春秋后期兴起的政治口号“尚贤”。如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的那样:“尚贤的极致就是禅让。”例如《墨子·尚贤》讲到所谓“众贤之术”(如何让国家的贤才多起来),墨子的回答是:“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打个比方,想要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变多该怎么办呢?当然是要慷慨给予善于射御者荣华富贵,命国人都尊他敬他。如此一来,受激励而勤学苦练的人自然就多了。照此而言,想让一国的贤才变多,最好的手段就是让他们看到,只要贤到感天动地,连君主的宝座都可以突破“家天下”的限制而变成你的。鼓吹“禅让”的意义正在于此,即为“尚贤”的主张提供一个走向最高处的渠道。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明白,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一绵延五百多年的乱世中,所有人对国家的走向都是迷茫的。彼时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格局已不复存在,而兼并战争的白热化,令诸侯国数量到战国中期也锐减到几近个位数。那种春秋时代由某一霸主统领众诸侯“尊王攘夷”的传统同样难以为继。饱学之士都在竭尽想象力思考未来可行的政治架构。而通过“尚贤”选取公认的贤德之人,来建立一个永远完美的太平世界,是多么美好的梦想。

中山王方壶,战国,现藏河北博物院。方壶铭文记录,燕王哙禅让给相国子之,中山国及其他诸侯联手征讨燕国,战胜后受周天子褒奖的史事。燕国禅让的失败,也使得禅让的口号在战国晚期受到极大冲击

《战国策·秦策》说,秦孝公临终之际,“疾且不起,欲传商君”,想要将秦王之位交给辅佐自己变法的商鞅。无独有偶,《吕氏春秋·不屈》亦道魏惠王曾对惠施说:“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

足见上古禅让故事在战国前中期号召力之大。最经典的案例则发生在燕国,《史记》记载燕王哙在鹿毛寿的蛊惑下,“属国于子之”,将治国之权尽数交予相国子之。燕国因此发生内乱,齐国趁虚而入将燕王哙与子之全部杀死,令燕国险些亡国。经此一事后,“禅让”的口碑急转直下。《竹书纪年》《韩非子》等战国晚期文献屡次出现“舜囚尧”“禹逼舜”这类与传统禅让故事完全相悖的记载,大概就是因为燕王哙禅让的失败,致使各国学者开始反思禅让一说的可行性,从而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又编造了一套上古帝王均以武力夺位的说辞,对曾经风靡的禅让论斩草除根。

政治理想破灭前后的尧舜史事完全背道而驰,令人感慨万千。更有甚者,干脆借天神下凡教导人间帝王的模式,编出如清华简中的《参不韦》《两中》等篇目。《参不韦》共124支简,是清华简除《系年》《五纪》之外十分罕见的超过百支的长篇竹书。它称古时洪水泛滥,天帝于是派三不韦将“五刑则”授予人王夏启,帮助其治理国家。五刑则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而且他们还能和人间的官职进行匹配。例如五音为祝、史、师,五行为司工、司马统管。简文里还列出九种会破坏五刑则的做法,即“九权之参”。《两中》情节相似,说圭中与祥中自天降下,为夏启灌输秉持中道以治国的理念。特别的地方是,两中还谈起了天帝如何选中启作为“下国王”的经过。《参不韦》《两中》的作者不外乎都是在假托天神与夏启的谈话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荒诞的背景之下,隐藏的是一个个无名氏渴求天下太平、世道公正的心愿。它们不足以被视为史书实录,也的确早已被后世来者抛诸脑后,但中国的国家形态正是在这一次次探索中,逐步走向未来。

27 阅读:9420

评论列表

奇怪的时光

奇怪的时光

25
2025-03-28 19:26

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里面本身就有很多是司马迁听闻或者参考之前记录的,他并没有追究真伪而是一股脑记录进去了,所以有错漏也很正常。史记里本身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UC用户1700076 回复 03-30 16:35
史记里头还记录有司马迁死后几十年的事呢!说明此书被后人修改很多了。所以对史记要辩证地看。当然任何史书如当如此。记住古人所言:净信书不如无书。此乃正道。

热带风暴 回复 03-31 12:29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篡改的古籍数不胜数

伊狼啸月

伊狼啸月

17
2025-03-27 20:20

史记更可靠。在修前朝史的风气盛行之前,史家还是有骨气的。

伊狼啸月 回复 04-02 18:57
反正你都认错了,还看啥呀,将错就错呗,难道还要我再跟你认个错?

飄渺遊魂 回复 04-10 17:43
就算司马迁个人品质无问题,的确以真求实的治史,但你要知道,历经战乱,很多历史资料到了他那个时代已经湮灭了,流传下来的经过口口相传、转抄内容已经扭曲了。

沧南

沧南

16
2025-03-27 10:37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些道理。

沧南 回复 03-28 14:38
昨天已成历史

大圣齐天 回复 沧南 03-28 14:52
未必。很多案子一拖就是多年。只要没有裁决。那就不是历史。

猛兽大哥

猛兽大哥

13
2025-03-27 20:38

比比啦啦说一大堆关键的一句没说开篇的都没说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打工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打工人

13
2025-03-30 10:37

《史记》这种流传千古的经典,不能全信。作为参考和出土文物文献相互映证,毕竟司马迁也没亲身经历过楚汉相争,能写出项羽本纪,内容难免有疏漏和流传的假消息。

甄姬拔剑

甄姬拔剑

10
2025-03-27 14:13

和自媒体的垃圾AI文一个套路,用名字套模板[笑着哭]

阿德

阿德

8
2025-03-27 08:46

坟里的可信度高一些……年代近,一般墓主不会想到自己的坟会被这么挖[笑着哭][笑着哭]

虎虎生威

虎虎生威

6
2025-03-31 16:52

死者自己的记录都是美化,历史的纪录都是外人看待这个人的扭曲,所以说历史只有进程,没有真相[得瑟]!

颖冠JOHN

颖冠JOHN

4
2025-03-28 15:42

史记写了大貌,细节没抠全。越王这段话困兽犹斗之语是被逼到绝境之都会说的。而且伯嚭进言了可能不止一次,最后看老勾要拼命了想想不符战略利益了才同意的,这批竹简只记录中间的一段而且越王身边的人记的

流体熊

流体熊

3
2025-03-28 11:28

凡文字历史不可不信不可轻信

用户10xxx70

用户10xxx70

3
2025-03-29 10:10

这有什么奇怪的,多年以后还有谁记得健康码行程码

用户13xxx57

用户13xxx57

3
2025-03-30 17:01

哪个都不能信

明月清风

明月清风

3
2025-03-28 16:47

司马迁说过,后世有更详实的可以补充到里头。

willie

willie

2
2025-03-28 12:31

历史不需要真相[呲牙笑]

M zzZZ

M zzZZ

1
2025-03-27 11:30

史记本来就不可靠

UC用户1700076 回复 03-29 15:37
放屁

羊力大仙

羊力大仙

1
2025-03-27 20:42

别再道木了,让先人的尸骨安息吧

用户10xxx19 回复 03-27 22:31
官方一般不会主动发掘,说实在的,那块没多少经费,多数是是抢救性发掘,被盗墓了或者工地发现墓地遗址之类的。

UC用户1700076 回复 03-29 15:38
有病

心烦的刀

心烦的刀

1
2025-03-26 20:13

迷雾啊

布衣咸鱼终焉式-不归路

布衣咸鱼终焉式-不归路

1
2025-03-28 04:23

你们信不信万年以后未来人考古发掘出来我们玄幻诸天万界仙魔小说也会当正史拿去吹牛。[得瑟]

问道于盲

问道于盲

1
2025-03-29 15:12

[呲牙笑]历史有CZ真相

汪先生

汪先生

1
2025-04-10 16:18

现在的资讯都难辨真假,更何况那个时代

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

1
2025-03-28 16:31

不要在这里瞎逼逼,抓紧给我造出时光机才是关键,我去胖揍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