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赔款900万卢布也要收复,伊犁河谷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国知史 2024-11-02 10:04:25

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正式签订,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向沙俄赔付900万卢布,以换取在伊犁地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霸王条款昭示着这是典型的不平等条约。

可即便如此,左宗棠仍旧感到欣慰,因为时隔十余年,朝廷终于拿回了万万丢不得的伊犁河谷。

那么伊犁河谷是如何沦于敌手的?左宗棠为何力主收回伊犁?这900万卢布的赔款又是怎么回事呢?

伊犁祸起

熟悉新疆地理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新疆按地形特点,可以分为南疆和北疆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分界线正是今天要说的伊犁河谷。

从地形图上看,伊犁河谷宛如劈开南疆和北疆的一把利剑,顺着这条河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深入新疆腹地。

因此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都必须经由这里,才能把中国的货物与文化传往西方。

除此以外,伊犁河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国际性河流,蕴含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这让伊犁河谷在沙漠遍布、气候干旱的新疆成为了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然而正是这样一块战略要地,晚清时竟险些被别国侵占,这一切还要从1865年中亚的浩罕汗国在新疆浑水摸鱼说起。

说来在清朝鼎盛时,浩罕汗国不过是准噶尔的附庸,而准噶尔被清朝平定以后,他们都要靠着大清王朝的荫庇才能在小国林立、倾轧不断的中亚争得一席之地。

只可惜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强势打碎了清朝的尊严。

曾经的“天朝上国”,沦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似乎只在一夕之间。

南京条约文本

更可恨的是,趁着清朝疲于应付西方列强时,曾经依附于清朝的浩罕汗国,也动起了借机蚕食清朝领土的歪心思。

恰逢此时,新疆内部的各大封建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割据纷争频起,搞得本就无暇西顾的清政府更加焦头烂额,极大地从内部消耗了我方力量。

正因如此,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才能行云流水般地,在1865年入侵喀什噶尔,又在1867年基本掌控南疆,最后在1871年初直接把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收入囊中。

然而,阿古柏建立起新的汗国又自封为王以后,非但没有熄灭侵略之野心,反而还与英国勾结,变本加厉地侵害起了我国的权益。

见此情形,近水楼台的沙俄深感在侵略中国这方面,绝不能落后于英国,所以也于1871年5月入侵了伊犁。

即便伊犁各族人民奋起抵抗了50天,依然没能逃过被沙俄武装强势进驻的命运。

而且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果实,沙俄拖到了9月才让清政府知道伊犁被入侵的事,随后双方就伊犁的归属问题展开了谈判。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彼时清政府基本已经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否则也不至于伊犁丢了快两个月才通过侵略者的通知,得知此事。

好在清政府虽总体昏聩,但底线尚存,面对沙俄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知道要先与之周旋协商,再伺机收回伊犁。

具体来说,沙俄曾在谈判时要求清政府,需先收复被阿古柏侵占的乌鲁木齐等地后,才能拿回伊犁。

清政府深知,沙俄这是认为他们收不回那些领土,才敢在谈判桌上如此放肆。

所以若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必须让沙俄见识到清政府绝不是任人欺凌的“软柿子”。

为此在朝廷与沙俄谈判时,时任甘陕总督的左宗棠积极调兵遣将,顶住了军费、兵员等一切压力,最后成功在1877年武装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的领土。

这也意味着沙俄妄图借口清政府无力肃清新疆内政,进而“代为”收复伊犁的阴谋破产了,若沙俄信守承诺,就该赶紧还回伊犁。

可谁料功败垂成之际,我方队伍里竟然出现了要让出伊犁权益的“猪队友”,关键时刻若非左宗棠再度力挽狂澜则伊犁危矣,这是怎么回事呢?

改订条约

先让左宗棠晚年抬棺出征,再让清政府花费900万卢布,伊犁河谷到底有多重要?

1879年,钦差大臣崇厚在左宗棠率部击溃阿古柏、我方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未经批准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

按此条约规定,清政府虽然能收回伊犁城,但是伊犁西边的霍尔果斯河西岸、南边的特克斯河流域以及斋桑湖以东均需划归沙俄。

如此一来,清政府拿回的伊犁城,不过是一座三面都被沙俄环伺的孤城,日后能不能守住,全凭沙俄那所剩无几的良知与底线。

更过分的是,沙俄还向清政府要了500万卢布赔款,作为“代收代守”伊犁的军费。

换言之,沙俄是要拿清政府的钱、抢新疆的地,还要博一个“师出有名”的好名声。

因此消息传回国内后,群情激愤,舆论哗然。

特别是从1873年起就为收复新疆肩负筹集军费、调兵遣将等重任的左宗棠,直言崇厚苟且偷安,力谏朝廷绝不能认下这笔冤枉账。

毕竟沙俄自崛起后就在疯狂扩张,若眼看着他们霸占能深入整个新疆的伊犁河谷,那么他们迟早会以伊犁为据点蚕食新疆,再以新疆为基地向中国腹地进军。

更何况此时左宗棠已经通过“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等策略,平定了新疆其他地区,既积累了实战经验,又组建起了得力的前线班底,正是武装收复伊犁的良机。

因而即便在列强加剧侵华、“弃新疆”的论调甚嚣尘上时,左宗棠也坚持一边向朝廷进言伊犁的重要性,一边筹集军费、排兵布阵,时刻准备着继续挥师西征。

好在此前新疆的大胜和左宗棠的忠言起到了作用,清政府没有彻底被李鸿章等“海防派”左右,最后并没有承认崇厚私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

而且为平民愤,崇厚回国后被判处秋后问斩,与沙俄谈判的重任在1880年初由新的特命全权大臣曾纪泽接手。

与此同时,68岁的左宗棠再度高龄挂帅,亲自率部开赴哈密,做好了武装应对沙俄外交恫吓和军事施压的准备。

为表决心,左宗棠动身时甚至带上了自己的棺材,大有沙俄不松口,他就要与沙俄决一死战的意味。

幸运的是,无论是出使沙俄的曾纪泽,还是在新疆运筹帷幄的左宗棠都顶住了压力,最终清朝于1881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改定伊犁条约》。

《中俄改定伊犁条约》局部

要承认的是,这版条约仍是不平等条约,需要清政府付出900万卢布(约合约509万两白银)的代价,才能收回隶属于伊犁河谷的两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也就是说,清政府相当于要花500多万两白银才能买回原本就该属于中国的土地。

再加上左宗棠此前西征新疆时的军费开支,算下来清政府为了保全新疆足足消耗了数千万两白银。

这对财政濒临崩溃的清政府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当年曾有人疑虑,把这些钱花在“天高皇帝远”的新疆真的值吗?

以史为鉴

伊犁河谷本是华夏领土,晚清朝廷却要认赔900万卢布才能将之收回,这真的值得吗?此等奇耻大辱今后还会在中国上演吗?

若说起最能代表晚清政府对外形象的词,无外乎“赔款大户”。

从《南京条约》的2100万银元,到《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白银,再到《辛丑条约》的4亿5000万两,列强的胃口被养得越来越大。

然而在列强赚得脑满肠肥时,清政府的财政却逐渐濒临崩溃,不得不通过削减开支、对外贷款、搜刮民脂民膏等手段弥补财政亏空。

只可惜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积弊面前,清政府有饮鸩止渴之嫌的挣扎根本无济于事。

以至于19世纪后期,在沿海地区和西北边境同时告急的情况下,清廷内部还曾产生过“海防”与“塞防”之争。

其实清朝会产生这样的派系之争并不奇怪。

毕竟当时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打得草木皆兵,危机关头想集中物力、财力、兵力解决一方的难题完全可以理解。

可错就错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们并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在左宗棠有能力收复新疆的情况下,还要弃新疆于不顾,给西征添了很多本不必有的麻烦。

何况比起沿海地区动辄上亿两白银的赔款,和主力舰队全军覆没的巨大损失,左宗棠在西征过程中的军费开支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用900万卢布从沙俄手上换回伊犁河谷虽然憋屈,但却是值得的。

至少掏出真金白银以后,中国拿回了货真价实的领土,遏制了沙俄的侵略野心。

而且长远来看,左宗棠在新疆的胜利,不仅让列强看到了清朝当时还有能力抵抗侵略,还对中国如今的边境稳定意义深远。

毕竟万一不小心让能深入新疆腹地的伊犁河谷流落在外,难保境外分裂势力不借题发挥,再在新疆的统一问题上动手脚。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决心也让后人看到了前人捍卫疆土的种种不易,激励后人坚守“寸土必争”的底线。

为此新中国自成立起就狠抓国防建设,自主研发了核武器、洲际导弹、航空母舰等“国之重器”,逐步治愈了中国人民因近代屈辱而患上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刚向南太平洋公海试射了一枚携带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虽然这对我国而言只是合理的军事训练,但却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地缘冲突频发的当下,拥有这样的“大杀器”无疑彰显了中国国力的今非昔比。

因此如今即便仍有不法分子妄图在中国搞分裂,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捍卫领土与主权完整,绝不会让割地赔款这般丧权辱国的事在中华大地重演!

0 阅读:1
大国知史

大国知史

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