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2023年启用全国首个儿童心衰病房后,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在儿童心衰方面又有了新的大动作:于2025年3月12日起,开设全国唯一儿童心脏移植/人工心脏门诊。
此举意味着,心衰患儿来到医院后能够更加清晰地找到能够帮助他们的医生,需要随访的心衰患儿,也会更加方便。
这是全国唯一的儿童心脏移植/人工心脏门诊
面向全国40000例未成年心衰患儿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表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对生命挑战最大、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罹患终末期心衰的患儿,基本无法从事任何体力活动,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80%。在我国,估测每年约有40000例未成年患儿因心力衰竭住院,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心衰患者的心脏,就像一颗微弱的小火苗,随时可能熄灭。治疗心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技术和实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浙大儿院为了攻克心衰难题,早在2023年就启用了全国首个儿童心衰病房,为心衰终末期患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如今心脏移植/人工心脏门诊的开设,也是为了给这些患儿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将诊疗关口前移,同时进一步把服务优化,好让全国各地的心衰患儿,能够通过挂号系统,很快链接到我们的心衰诊疗团队。
拥有“人工心+移植”两大尖端技术
为全国最早同时拥有两大技术的儿童医院
众所周知,移植是心衰患者的终极治疗方案,无论是先心病还是心肌病患儿,到了终末期阶段治疗手段通常需要心脏移植,浙大儿院是全国屈指可数可以开展心脏移植的儿童专科医院之一。
然而,因为供体稀缺,我国儿童心脏移植数量每年只有几十例,根本无法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人工心为患儿带来了希望。植入人工心脏后,心衰患儿的心脏可以得到充分休息,部分患儿的心脏可能发生逆重构、心功能恢复。即使以后还是得依靠人工心脏或者最终还得移植,也获得了一个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也为等待心脏移植供体提供了时间。
目前,浙大儿院是儿科ECMO年救治病例最多,国内最早同时拥有心脏移植、“人工心”植入两大尖端技术的儿童医疗机构。
11例人工心植入、8例心脏移植
团队开设心衰门诊以超强“实绩”为支撑
心脏移植/人工心脏门诊开设背后,是浙大儿院心衰诊疗团队的超强“实绩”和优异口碑。截至目前,团队已成功完成11例人工心脏植入、8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其中有2位植入人工心的孩子成功等来供体,已经成功心脏移植。目前,浙大儿院人工心脏植入量居儿童专科医院首位,术后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人工心”、心脏移植两大尖端技术的浙大儿院,已经形成创新“药物-机械辅助-移植”综合治疗模式,可以为各阶段心衰患儿提供诊疗服务。
此外,医疗团队不断探索新型诊疗模式,医疗费用平均降低30%,大幅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为减轻患儿负担,让更多心衰患儿得到救治,浙大儿院早在2024年年初就面向全国心衰患儿启动了爱心项目。如果需要植入人工心,可以免去人工心脏装置费用。如果需要心脏移植,只要等到合适供体,产生的绝大多数医疗费用可以得到减免。
目前符合条件的患儿仍可报名申请
作为全国唯一儿科心衰亚专科病房,年救治患儿约200例患儿。经过浙大儿院的综合诊疗,心衰患儿快乐奔跑、重返校园不再是奢望。
从首诊到终身,浙大儿院还为心衰患儿建立“儿童专属心衰档案”,动态追踪生长发育、用药反应及生活质量,构建“家庭-医院联动随访网”。
特色1:“药物-机械辅助-移植”综合治疗模式
1、药物治疗:结合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精准调控药物剂量,延缓心衰进展;
2、人工心脏(LVAD):全国首批儿童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中心,以小型化、便携化的左室辅助装置(LVAD)为“生命桥梁”,帮助重症患儿重获活力,为等待移植赢得宝贵时间;
3、心脏移植:突破供体稀缺与排斥反应难关,术后精细化免疫管理,让8名患儿成功跨越生存瓶颈,拥抱新生。
特色2:全周期诊疗模式,负责到底
1、术前评估:配备专职人工心脏管理团队,为终末期心衰患儿提供“人工心”植入支持,争取最佳移植时机;
2、术中护航:多学科协作,确保手术安全,挽救患儿生命;
3、围术期康复:提供了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可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远期随访:破解移植/人工心脏患儿运动难题,让重返校园、快乐奔跑不再是奢望。
心脏移植/人工心脏门诊坐诊专家信息介绍
林茹
主任医师,心衰/机械辅助循环科主任,擅长晚期心衰综合管理、ECMO、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心脏移植等管理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下午名医门诊
杨丽君
副主任医师,心衰/机械辅助循环科主任助理,擅长急慢性心衰诊治、ECMO、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心脏移植等管理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