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王佳文
实习生丁耀
“我的父亲去世快三十年了,但我没有一天不在怀念他。”3月26日上午,炽热的阳光洒在武汉龙泉山孝恩园,67岁的老硚口人杨女士和丈夫来到这里,祭拜已去世近三十年的父亲。尽管烈日炎炎,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她脸颊滚落,但一提起父亲,杨女士眼中立刻闪烁起光芒,满怀着深情,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起父亲生前那些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三尺讲台上走过半生
据杨女士回忆,父亲是湖北随州人,12岁那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父亲毅然离开家乡,奔赴外地求学,并给自己改名为“杨自强”。求学期间,杨自强曾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指导下启蒙,对学习勤勉刻苦,成绩优异,新中国成立前即从大学的政法系毕业。
新中国成立后,杨自强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东北工作,在当时的“哈军工”任教。可湖北故乡的山水和儿时的记忆始终萦绕在他心头。后来,他决定回到武汉为湖北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力,在硚口区重新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开始了他培育桃李的新征程。
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杨自强就把教书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做。对待学生,杨自强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杨女士还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不少父亲以前的学生专门跑到家里来请教关于古汉语的问题,为了学生们能够考上大学改变人生,父亲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人,并在家中一一耐心辅导。但是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时,杨自强为了子女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始终坚持让子女们“自立”,子女们遇到不懂的古汉语问题时,他总是叫子女们自己去翻阅资料。杨女士说:“父亲从来不直接告诉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这培养了我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独特教育方式将子女培养成才
杨女士还记得,自己刚工作那会,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可父亲依旧把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很特别,从不搞“填鸭式”教学,总是引导她自己去感悟。那时的杨女士刚参加工作,做事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心情也十分焦虑。父亲察觉到她的状态后,便给她讲了个故事:“有个老汉背着缸赶路,结果缸不小心摔碎了,但老汉却头也不回就走了。旁人问他怎么不管,老汉说既然已经碎了,再纠结也没用。”这个简单的故事,却像一束光照进了杨女士心里,让她豁然开朗。直到现在,杨女士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感慨:“这个故事成为我人生的转折,极大改变了我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看法,让我笑对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坎坷。”
像这样的哲理小故事,杨自强讲过许多个,伴随了杨女士成长的全过程。在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下,杨女士和妹妹都深受影响,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乐观和与人为善的心态。也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她后来也选择在硚口区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家族的书香就这样在教育事业中延续了下去。
优良家风传承四代人
在杨女士的眼中,父亲还是个和蔼可亲的风雅文人。“他生活中对待母亲、女儿、学生和同事都很好。”回忆起父母相处的点滴,杨女士满脸都是幸福,“他们一生相敬如宾,在家很少有红脸的时候。”平时的空闲时间里,杨自强爱好高雅,除了教学工作的需要,杨自强本身也自幼痴迷古汉语,熟读古文经典。杨女士印象里父亲记忆力特别好,一篇文章不仅可以一字不差地从头背到尾,还可以清清楚楚把注释从头讲到尾。家里的书架上、桌子上,甚至床头都堆满了书。除了集邮、刻章等爱好,杨自强还坚持每天写书法,晚年中风后,即使拿起笔时手都在不停地颤抖,也没放下过书法的练习,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有风骨的文人。
和蔼可亲的姥爷也令孙辈们常常怀念,杨女士告诉记者,杨自强去世后,她的女儿因为不舍,曾把姥爷的照片放在贴身口袋里,一揣就是12年。如今,杨女士也用父亲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儿女和孙辈,鼓励他们与人为善、人生靠自己奋斗,留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优良的家风将向第四代人传承下去。
杨自强去世后,每到清明节,杨女士都会和丈夫来到孝恩园看看父亲,并特意带上父亲生前爱吃的小零食。“我每天都在想他,他一直活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斯人虽已逝,但这份浓浓的思念,永远都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