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市教育局召开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在规范政策性优待项目方面提到:自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该政策发布之后引发强烈关注。
长沙市教育局宣统处一位工作人员称,只有A、B、C三类高层次人才子女能享受单列的优待政策,且不会占用统招名额,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据3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安居才能乐业,想留下优秀人才,就要让他们住得安心,这道理大家都懂。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在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各大城市为了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纷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其中也不乏以子女就学便利作为吸引点的举措。长沙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人才引进方面也不遗余力,但是,当事情涉及中招这么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优待”二字的分量更需仔细掂量。
此前,长沙市已经在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方面,有相关的优待政策。例如让A、B、C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可在市属中小学校、幼儿园选择就读入园,D类高层次人才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就近入学等,但这些政策不涉及考试招录和竞争,也不会过度挤占普通人的上学资源,市民们更容易接受,不会激起太多反对的声浪。
但是,在中招上搞优待,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可以说是触碰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最敏感的神经。在普职分流的大背景下,中考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被视为“小高考”,在很多家长眼中,甚至已经是比高考更关键的升学节点,也是众多普通学子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样的考试中,对高层次人才子女给予优待,会引发“拼爹”“不公平”的质疑,一点也不奇怪。
优秀人才对城市发展有更大的贡献,这个大家都承认,但是他们的子女是独立的人,在教育选拔这条路上,应凭借自身能力去公平竞争,而非享受父辈荫庇带来的“特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中考和高考一直被视为最公平的选拔制度,若为特定人群开辟“绿色通道”,无论以什么借口,都会寒了很多普通人的心。
此外,长沙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D类高级人才的标准,将长沙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年薪5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纳入其中,引发极大争议。首先,对于相关领域的界定本就缺乏硬性标准,普通民众根本摸不到门道,可能会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间。
再者,用年收入来定义“优秀”,显得过于功利化和物质化。有很多甘于清贫、勇于奉献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良多,对其子女进行一定的教育优待,相信大众都能理解。但这些人才已经年收入50万元以上了,已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若其子女还要在教育上得到特殊优待,是不是有点过度了?
目前,长沙市教育局对这一政策引发的争议尚无官方声明,其工作人员表示,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但因缺乏清晰、细致的说明,也让人难以信服。毕竟,优质高中的资源只有那么多,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何能做到“不挤占”?如何能让“单列”不影响公平?恐怕还需要进一步地说明。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追求梦想的起点,也是社会这座庞然大厦之根基,优质人才的力量,固然能为大厦添砖加瓦,但如果没有了公平,整座大厦都会摇摇欲坠。城市再求贤若渴,也不能以破坏教育公平、背离民心所向为代价。招揽人才可以热情洋溢,可以拿出真金白银,但不能去剥夺普通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更不能陷入“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唯出身论。
如何在招揽贤才和保障公平之间求得平衡,真正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城市管理者理应三思而后行。
山有木兮
低层次的默默支持,是筑牢成功的根基。没有这一基础,高层次的成就便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
魔翡翠
我不是长沙人,作为局外人来谈谈看法。 首先,教育公平现状着实令人无奈。就拿学区房来说,仅一条街之隔,孩子入学起点却天差地别,一边是优质教育,一边只能去较差学校。学校内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给学生贴上标签,难言公平。班级里老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努力进步的孩子却被忽视。老师因打手惩戒被投诉,导致集体佛系,班级成绩下滑,更是社会问题。还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庭经济差异造成教育资源差别大,特殊人群教育需求常被忽视,教育公平之路任重道远。 但长沙人才子女入学政策,我十分理解支持。很多城市都有类似政策吸引、留住人才,人才堪称城市发展“助推器” ,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能让他们安心发展。长沙人才认定把控严格,符合条件人才少,适龄子女就更少,不会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产生大冲击。而且这些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创造巨大价值,远超子女入学占用资源。长远看,他们推动城市进步,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还能反哺教育,让更多孩子受益,相信该政策能助力长沙广纳贤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呜哇哇呜
“优秀人才对城市发展有更大的贡献,这个大家都承认,但是他们的子女是独立的人,在教育选拔这条路上,应凭借自身能力去公平竞争,而非享受父辈荫庇带来的“特权”” [点赞]这句话说得好
在座各位 回复 03-29 18:54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才完全可以在任意一个大城市就业,他们获得的报酬可以远超长沙,更不用说教育资源了,他们在北京上海就业,哪怕不择校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如果这都不给,那他们有没有能力留得住?
大漠胡杨 回复 在座各位 03-31 08:29
移花接木,顾左右而言他!!!
北冥有鱼
要想不挤占名额,最好的办法是给这些纨绔子弟单独开一个学校
用户10xxx75 回复 03-30 08:11
实际上升学名校就是这么来的,先要有优质生源,然后配上优秀老师,再加上校长的优秀管理。这也是为什么偏远学校虽然有优秀老师不断的去支教,但是成绩依然不好的原因。
小鹿儿乖乖
中国最公平是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最公平路[比心],为新闻[点赞]
泥巴
反对反对
姜玉金
妈的确实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