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赏花,是南京每年必火的“固定节目”,吸引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大自然中的各种花卉,更可走进博物馆,看莫奈、毕加索等百余位艺术巨匠笔下的花卉。“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花卉静物大展正在德基艺术博物馆展出,365天不闭馆,加上夜间开放,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莫奈的《盆中花(玫瑰和满天星)》、毕加索的《瓶花》、赵无极的《百合花》、吴冠中的《丁香》……在全城樱花盛放之际,德基艺术博物馆内正在同步呈现“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花卉静物大展,带市民游客穿梭于自然花海与艺术花境之间,开启“自然美学与人文美学”双线赏花模式。展览中,百余位中外艺术巨匠的百余件艺术珍品同台亮相,涵盖从印象派至今25个艺术流派。在全球范围内也极少见到数量如此众多、流派如此纷呈、品质如此卓越、创作者如此杰出、文化背景如此多元的花卉静物作品在同一展览中呈现。
很多艺术家都是爱花人士。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曾说过:“我会成为画家,也许是拜花所赐。”据了解,为了绘画创作,莫奈在法国吉维尼精心设计了一个带有睡莲池的大花园,并长期定居于此,甚至还雇了7位园丁为其打理花园。这座花园为莫奈的静物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素材。在《盆中花(玫瑰和满天星)》中,莫奈将印象派室外风景技法应用于静物题材,以独特的短促笔触与光影色彩,展现出粉色玫瑰的生机与动势。此外,作品也通过法语中“满天星”与“雾”的语义双关,使静物花卉与其户外的原生地点相互呼应。
毕加索艺术发展关键期的一幅罕见的静物画《瓶花》,也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这幅画是毕加索19岁时创作的,意义非凡。据介绍,1901年,19岁的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正以“天才”之名崭露头角,声名鹊起。《瓶花》画面整体呈现出柔和的蓝灰色调,预示着毕加索即将迎来的“蓝色时期”。这是毕加索第一次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使用大面积的蓝色进行创作。在1932年毕加索一场关键性的回顾展上,他亲自挑选了这幅《瓶花》,与其他“蓝色时期”的标志性作品一同展出,足以看出毕加索本人对这幅作品的重视。
花卉不仅是西方静物油画中的重要主角,它们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被誉为“留法三剑客”之一的赵无极,融贯中西艺术风格,在绘画领域独树一帜。上世纪50年代,赵无极受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投身于抽象形式的探索。展览展出的《百合花》就是这一时期的转型之作。这幅作品是对于传统花鸟题材的延续与革新,花瓣和茎秆的线条是明显的国画传统线条,而沉静的颜色与深邃的背景空间则显示出保罗·克利与版画媒介特性对其创作的深远影响。《百合花》堪称赵无极融合中西美学、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
吴冠中作品《丁香》的背后,则是一段真挚的爱情。吴冠中一生很少创作花卉静物,他曾因妻子患脑血栓住院而忧心忡忡,暂停作画,但看到妻子早年绘制的丁香花旧稿时,吴冠中重燃了创作的欲望,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丁香》。丁香在花语中代表着忧愁、初恋和爱情,艺术家借绘画诉说着夫妻相伴多年的深切情感。
眼下,在玄武湖“还有生活节”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还特别呈现现代主义大师夏加尔的《恋人与花束》艺术装置,以梦幻视觉语言对话金陵春色。
“日赏花,夜观展。”德基艺术博物馆作为全球每年开放时间最长的博物馆之一,以365天“常态化”夜间开放的创新模式,将文商旅创新融合无缝接入城市夜生活新场景,重构南京夜间经济生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朱彦
德基艺术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