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陈淋
“百菜百味”的四川名片——川菜,迎来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3月28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国首个涉及川菜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有二十九条,将解决川菜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保护和传播等问题,推动川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条例将川菜的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将其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省人民政府加强对促进川菜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川菜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促进川菜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制定和实施促进川菜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同样,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健全促进川菜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促进川菜发展,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和创新。条例也秉承着川菜的这一精髓,对产业融合发展谋划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条例明确县级以上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支持农业生产、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川菜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川菜产业与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川菜生产经营者培育,完善、延伸川菜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不同规模的川菜生产经营者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川菜的融合发展不止于此。根据条例规定,四川将加强川菜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名人故居故里、旅游景区以及特色节会、体育赛事等活动,培育精品美食旅游线路,发布美食地图与消费指南,推动川菜美食体验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等文化旅游项目融合发展。支持举办川菜美食节等活动,结合川酒、川剧、川茶等,打造四川特色消费场景。依托乡村旅游美食点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与巴蜀乡土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等相结合,推广川菜美食。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或者与网络服务平台合作,开展网上营销、在线订餐、电子支付、美食鉴赏等业务,发展外卖和外送服务模式,推动餐饮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川菜餐饮新兴业态。
融合发展也将在跨区域合作中,创造更多发展新机遇。条例提出,四川要加强与重庆市在促进川菜发展中的交流协作,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举办技能竞赛、协同建立和实施川菜标准体系等方式,共同弘扬川菜文化、打造国际美食中心、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川菜地方特色菜协作发展需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作机制,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地方特色菜发展。
条例对擦亮川菜名片也提出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推动名菜、名厨、名店等川菜餐饮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注册川菜及原辅料集体商标,培育川菜品牌展会,加强相关公共品牌、地理标志的宣传与保护。支持川菜生产经营者加强川菜品牌创造、运用和保护,通过投资、控股、技术与品牌合作等方式,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在未来,川菜还将更进一步飘香全球。条例提出,依托国际会议、国际经贸活动、重大国际赛事等,支持川菜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川菜美食推介、品鉴活动,宣传推广川菜文化,提升川菜的全球影响力。支持川菜生产经营者拓展境外市场,在跨境投资合作、劳务输出、原辅料通关、宣传推广、涉外法律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支持川菜厨师赴境外从业。鼓励川菜原辅料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川菜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川菜生产经营者利用跨境电商、海外开设分店、建设海外仓储和零售网点、参加国际性展会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当然,川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对此,条例拿出3项条款给予明确安排,包括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具备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设立川菜相关专业或者课程,组织编写川菜相关教材,培养川菜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实施“川菜大师傅”等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定期举办川菜职业技能大赛,鼓励优秀川菜技能人才申报“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工匠”等各级各类奖项等内容。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将全省促进川菜发展工作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加以凝练、固化,形成法规条文,将为进一步推动川菜高质量发展、擦亮川菜“金字招牌”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