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929字,阅读约需2分钟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郭红宇)驻足修文县龙场的青石小径上,云雾漫过山腰,恍似那一袭青衫的背影——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曾在此俯身采蕨,仰观星斗,于绝境中悟道。近期播出的纪录片《阳明悟道》以镜头重现了这段历史:喀斯特溶洞阴冷潮湿,蛇虺横行,他却在此写下“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的诗句,将困顿升华为诗意。
贵州大学历史学者张明指出,王阳明一生600余首诗作中,贵州时期创作数量最多,其笔下“水光如练落长松”的景致,正是心学“心即理”思想的自然映照。
龙场的溶洞中,他悟出“知行合一”;龙岗书院内,他讲授“致良知”,吸引了“士类云集,居民环观如堵”。中国传媒大学周月亮教授评价,贵州的奇绝之路恰似心学的隐喻——“唯有直面困境,方能登顶真理”。
今日的贵州,遍布着王阳明的精神烙印。修文县龙场的“玩易窝”,是他研读《易经》的天然溶洞,洞口苔痕斑驳的石壁上,仍留有历代文人题刻的43幅摩崖,篆隶行楷间皆是心学传承的见证。不远处的“何陋轩”,原是他与苗民共建的茅草书斋,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如今虽为清代重建,檐下回廊与百年古柏仍诉说着“以心化境”的智慧。钟乳石如悬剑垂珠的阳明洞,他曾在此垒石为床、结草为庐,却写下“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的豪迈诗句。洞口两株508年的“文成柏”,相传为他亲手所植,虬枝盘结,似在向天叩问“心外无物”的奥义。
贵州从未让阳明思想止于历史。龙岗书院遗址旁,现代学者仍在举办“心学沙龙”,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训诫融入当代教育;贵阳孔学堂中,企业家们探讨“知行合一”如何赋能现代管理;侗寨的傩戏面具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致良知”诠释古老仪式的精神内核。
2020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贵州省版权局正式发布了“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线路,将阳明文化的遗存与秀丽山水相融,推动阳明心学实现价值提升。
五百年光阴流转,龙场的银杏叶仍飘落于游人的掌心。王阳明曾以“吾性自足”照亮绝境,而今这片土地正以山水为纸、文化为墨,书写着“此心光明,万物共生”的现代篇章。
一审:郭邱磊
二审:陈李育
三审: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