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黑颈鹤、黑鹳陆续抵达,若尔盖如何为候鸟们“保驾护航”?

“回来了!”

气温回升,冰雪消融。3月中旬以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群里,时常接收到南迁越冬的候鸟飞抵若尔盖湿地的消息。

又到一年一度候鸟回迁的季节,记者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近日,若尔盖迎来候鸟“返程高峰”,已有数千只水鸟抵达保护区休憩、栖息。各类鸟儿在水面上觅食、在湿地上空飞翔,与远山、白雪、绿水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谁回来了?

共记录到五千余只,首批黑颈鹤和黑鹳已经抵达

3月17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花湖区域设置3处点位,开展了鹤类等迁徙水鸟调查。据悉,这项调查已经延续多年,主要对保护区域内春季迁徙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摸底”。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4种,个体数量5592只。其中观察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黑鹳、白尾海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为大天鹅和斑头秋沙鸭。其余水鸟种类主要为雁鸭类和鹭类,针尾鸭、绿头鸭数量均超过了千只。

调查结果显示,花湖作为若尔盖湿地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及“中转站”,各迁徙季水鸟分布广泛,有稳定的种群。本次调查相较往年同期,种群稳定,数量增加了两千余只。这一积极变化展示,保护区在候鸟迁徙保护及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首批21只在云南、贵州过冬的“高原神鸟”黑颈鹤,已于20日抵达若尔盖。接下来,还将有大批黑颈鹤前来“耍朋友”、产卵、训练幼崽,在当地度过大半年时光。

大批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于24日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若尔盖湿地。“第一批黑鹳共有3个较大的种群,数量超过80只。”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介绍,这些黑鹳主要从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飞来,在若尔盖休憩、觅食,补充能量后,夏季将前往西北荒原及山地周边水域繁殖。目前,在若尔盖境内休憩补给的黑鹳数量超过了200只,创下历史新高。

“鸟类都是‘用脚投票’,自己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越来越多候鸟愿意在此生活,正是直接证实这里的宜居。”索郎夺尔基说。

怎么保护?

生态管护队频繁巡逻,持续进行追踪式保护

3月,不少动物将进入繁殖期,索郎夺尔基和管护团队成员们早已制定好管护和巡护计划,共同为即将“回家”的鸟儿们保驾护航。

一起行动的不只是管护站的工作人员。记者了解到,当地组建了一支由各村村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目前该队伍已有近百人。大家定期在辖区范围进行巡逻,一方面关注水鸟是否已经如期抵达,发现后第一时间告知管理局。另一方面,对牧民、老百姓以及摄影爱好者进行禁止狩猎、生态环境保护和禁飞无人机等宣传。

与此同时,为持续掌握保护区内黑颈鹤的种群分布,更加深刻地了解动物习性,保护区制定了长期监测方案。2019年起,联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在黑颈鹤繁育地进行环志追踪的地区。

“在2019、2020、2022年,我们每年为10只符合监测条件的幼鹤套上卫星追踪器,如此一来,在办公室中就能对黑颈鹤的全年迁徙路线进行完整记录。”在索郎夺尔基看来,环志记录让黑颈鹤保护更加细致、科学。例如,过去大家只是大致知道黑颈鹤迁徙路程为七八千公里的直线距离,但现在可以了解鸟儿们途经了哪些市、哪些县。此外,GPS可以对黑颈鹤每天的飞行距离和速度进行计算,对于了解该物种的栖息习惯和身体结构有很大帮助。

据悉,这些环志记录的黑颈鹤的迁徙轨迹和飞行数据,每一年都会经过整理、总结,并形成报告。当前,保护区已经大致得出保护区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途经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最后到云贵高原地区过冬,并以云南省的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及贵州省的草海为主要越冬地。

保护区已经与黑颈鹤越冬地区建立了密切联系。“不只是黑颈鹤,在每年候鸟迁徙的关键节点,其他动物出发北迁时他们会通知我们,若尔盖出发的我们也会及时告知他们,大家都可以提前做好保障准备。”

拓展阅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