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攻关四年磨一剑,科学家让黄鳝吃上“米其林大餐”

极目新闻 2025-03-28 23:26:40

极目新闻记者国倩

通讯员李玲玲

黄鳝吃货们有福了!3月28日,在第七届中部地区水产饲料实用技术论坛上,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王春维教授团队端出一锅“硬菜”:历时四年研究出来的国内首创黄鳝专属“熟饭套餐”——黄鳝熟化团状全价配合饲料,让“水中人参”吃上了“Q弹”营养餐。

这项黑科技不仅让黄鳝消化好、长得快,更帮养殖户省下了20%饲料成本,连带着水体污染都跟着“瘦身”,一举破解传统水产养殖“小鱼喂大鱼”的恶性循环,为黄鳝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驱动力,这也标志着我国特种水产动物黄鳝养殖产业迈入精准营养新时代。

传统养殖方式加剧了环境负担

现年66岁的王春维,从1984年进入武汉轻工大学参加工作以来,差不多跟饲料打了一辈子交道。

“作为我国重点推广的淡水特种水产品,黄鳝养殖规模持续扩张,湖北更将其纳入全省重点农业产业链核心。但传统冰鲜杂鱼与膨化饲料混合的投喂模式,不仅成本较高、还容易导致饲料溶失污染水体。”王春维介绍,我国自1998年开启黄鳝人工养殖技术探索,研究多聚焦于育种繁殖和营养需要领域,而黄鳝饲料加工研发却力度不足。

当前主养区流行的“鱼糜混搭法”——将冰鲜幼杂鱼打成浆,制成鱼糜后与膨化饲料对半混合,看似权宜之计,实则暗藏危机:长江禁捕令使生鲜饲料资源日益紧张,“加上鱼糜虽有诱食作用,但其易在水体中溶失、利用率低,未被食用的部分会污染水体,”王春维进一步解释。

据了解,早在2019年,就有专家提出要摒弃“小鱼养大鱼”的恶性养殖模式,建议通过立法禁止使用冰鲜杂鱼做饵料,使用配合饲料完全替代冰鲜小杂鱼。农业农村部也在《关于实施2023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中明确强调,要积极探索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所以黄鳝全价配合饲料开发,成为保障黄鳝全产业链绿色健康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让黄鳝吃上做熟的“米其林大餐”

“黄鳝全价配合饲料中的‘全价’二字,意味着这一颗颗饲料粒中,已浓缩黄鳝生长所需全部精华。就像猫只需猫粮就能茁壮成长,我们梦想着黄鳝也能拥有这样一款‘全能营养包’。”王春维说,饲料的营养水平、配方组成和加工工艺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黄鳝属于肉食性鱼类,用大部分植物性原料制作出肉的质感和营养的饲料是一大难题。我们首先重点研究了谷物原料对熟化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即淀粉类原料对制作饲料面团的影响。”为此,他和团队一次次试验,花了两年时间,终于找到了能够给黄鳝提供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粉状原料,以及适合制作全价饲料面团的其他原料。

配料确定后,饲料面团的“肉感”和保质期成了新的难题。最让王春维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带着第一次用生面团做成的饲料准备拿到企业去试验,“当时还没走到企业,面团已经变硬、好些地方都裂了口,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王春维说,这也意味着,饲料需要再一次重新调整配方。

如何让黄鳝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还能延长高水分饲料的保质期?

王春维想到了此前运用在仔猪教槽料的熟化软颗粒加工技术,即把饲料做成“熟饭”,不但易于动物吸收,还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生。“但黄鳝和仔猪不同,虽然这项技术可以熟练操作,但是配比不合适会导致面团不熟,或影响风味,造成营养成分损失。”

饲料的软硬程度和保质期都跟水分含量直接相关,通常硬颗粒饲料的水分含量为12%,王春维就一次次的试验,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的增加,加多了会太稀,不但满足不了营养需要,储存运输也麻烦。

研究黄鳝的习性和食性;一次次试验饲料中的原料配比、水分、熟化温度;选择不同保持剂找到最优配比……四年时间里,王春维和团队成员一心扑在实验室,仅为了让饲料面团保持松软的弹性,就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制作。为了寻找合适的保持剂,团队里的一名研究生就试验了十多种,用近一年时间不断做试验才找到最优解。

熟化饲料能让饲料成本下降20%

经过研究发现,王春维带领团队制备出的这种熟化团状饲料,如同为黄鳝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科学配比粗蛋白、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类原料,经熟化工艺精制而成,既能模拟鲜鱼肉质口感激发黄鳝的食欲,让黄鳝也能品尝到“Q弹”的感觉。

“吃熟化的饲料更利于黄鳝对各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这就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料肉比,实现让黄鳝不仅吃得营养,还长得快。”王春维说,目前这种饲料在水中的溶失率仅为2.53%,淀粉的糊化度达到82%,不仅在水中不易溶解,跟以前的传统混合饵料相比,饲料成本也下降了20%左右。

这项创新恰逢其时。当前我国黄鳝养殖正驶入快车道,2023年全国产量达35万吨,2024年预计产量突破38万吨。作为黄鳝产量全国第一大省,湖北2023年产量近17万吨,独占全国47.79%份额。如何通过精准营养调控和现代加工技术减少污染排放是行业必须攻克的难题。

“饲料升级对产业意义重大。”王春维展望道,“团队还将继续研究,待大塘验证后,这套‘营养大餐’有望在更多水域推广,既守护绿水青山,又助力养殖增收。”

这位深耕饲料领域四十余载的科研人,始终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他看来,做饲料的研究人员,就是动物的“星级主厨”。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他仍保持着初入行时的科研热忱,实验室的灯光常伴他披星戴月。“我要继续当好这个‘养殖动物的大厨’,用科技为更多养殖动物烹制‘健康佳肴’,为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饲料人的贡献。”王春维说。

(受访者供图)

0 阅读:25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