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达携手解锁南充文旅新章:古城遗韵+红色热土的蝶变之路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李婷婷余开洋摄影报道

嘉陵江畔,春风拂动。3月28日至29日,“组团培育副中心喜看南达新气象”2025年度联合采访团走进南充。采访团穿梭于阆中古城的光影之间,触摸千年文脉;在朱德故居的红色热土上,感受精神传承;探秘丁氏庄园的文旅新业态,从多个维度领略“将帅故里,锦绣南充”的独特韵味,为南充、达州两地以“组团培育”新模式撬动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澎湃动能。

科技赋能:古城绽放时代新辉

3月28日晚,阆中古城被夜色笼罩,大型实景文旅演艺《阆苑传奇》震撼上演。该剧以音乐人探寻创作灵感为线索,串联起“阆苑仙葩”等五大篇章,展现了阆中从远古神话到历史名人的故事,涵盖华胥风姿、张飞护城、李淳风与袁天罡的传奇、状元织女爱情以及落下闳恒定春节的功绩,最后回归现实,全场互动狂欢。

《阆苑传奇》

达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田蓉感叹:“3D全息投影和动态机械舞台,让我们仿若穿越时空,体验感十足。”

《阆苑传奇》作为四川省文旅融合的重点项目,不仅为游客呈上一场视听盛宴,更推动阆中从传统观光游向沉浸式体验游转型,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全国文旅演艺市场树立成功典范。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共富高地

离开古城阆中,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仪陇。红色是仪陇最鲜明的底色,红色资源是仪陇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仪陇县成功创建朱德故里5A级景区、天府旅游名县等,“张思德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资源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

朱德故居纪念馆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一组“扁担上的家书”实物展品吸引了采访团目光。讲解员深情讲述:“这根朱德同志用过的扁担,见证了他从仪陇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元帅的初心坚守……”

朱德故居纪念馆中,“扁担上的家书”实物吸引众人目光。这根扁担见证了朱德从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元帅的坚守。如今,这片红色土地构建起“故居+国防教育园+民兵训练基地”的立体体系,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万人次。

仪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润表示介绍:“仪陇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一部分,红色资源丰富。我们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融合红色旅游与特色小镇、文化体验等业态,保护传承客家文化等本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自2021年获评天府旅游名县后,仪陇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谈及南充、达州文旅组团发展,胡润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地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线路,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更多乡村景点。

凤仪湾:农旅融合打造生态经济样板

在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在嘉陵江畔闪耀。作为第21届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扶持项目,也是川法合作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它已成为西南最大的农文旅融合田园旅游综合体。

园区产业多元,有3000亩伏季水果园、柑橘博览园,30亩全气候智能温室,以及食用菌产业园和蔬菜花园,产出健康农产品,以稳定供货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认可。

凤仪湾水镇融合多种业态,打造水上码头商业、水镇夜游经济等场景,成为商业小镇典范。这里还有3家星级酒店和精品民宿,提供多元服务。

科技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为当地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均培养1000余名农业人才,带动3000户农户,户均增收5万元,形成“园区+村集体+农户”联动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明锋表示,下一步,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交通+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组团发力:共绘文旅“同心圆”

2024年9月20日,南充、达州两地签署《文化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迈出关键一步。南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靖形象比喻:“南充与达州在文旅一体化和培育经济副中心的道路上,如同嘉陵江小船上的双桨,需协同发力。”

目前,两地文旅融合合作涵盖多方面,通过“宣传互推、线路共研、数据共享”机制,在2024年联合推出4条跨市精品线路,带动文旅综合收入增长28%,有力提升了文化旅游品质和区域经济发展。

从阆中古城到川陕苏区,南充以“文旅+”为纽带,连接历史与现代。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浪潮中,南充与达州文旅组团发展,正为川东北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活力,开启文旅融合新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