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走日,象走田
车走直路,炮翻山
小卒一去不归还
……
即使不是象棋爱好者
也能说上两句这样的顺口溜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宋代瓷象棋
01
没“兵”也没“帅”
这套象棋有点儿不一样
199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
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圆形瓷质象棋
有黑、白棋子各16枚,共32枚
每枚棋子的直径约1.8厘米
厚度0.3~0.5厘米
棋子均为瓷土烧制
表面不施釉
正面以阴刻的方式刻字
并填涂朱砂
但因年代久远
有些字已经稍显模糊
通过凹进去的刻痕
仍可辨认出棋子的“角色”
△左为瓷象棋黑棋子,右为现代常见象棋
和现在常见的象棋相比
这副瓷质象棋要小一些、薄一些
更特别的一点是
它没有“兵”,只有“卒”
没有“帅”,只有“将”
专家根据墓中随葬品判断
这是一座北宋末年的墓葬
而这副象棋也成了
目前中国出土的年代、地点确切
保存较完整的瓷质象棋
02
是砲不是炮
一字之差的“军事谋略”
除了卒和兵、将和帅的区别
这副象棋里还藏着一个“秘密武器”
——砲
与今天象棋里的“炮”字不同
它并不是常见的“火”字旁
而是“石”字旁
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最初的炮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
发明的一种投掷石头的远程发射武器
——投石机
△宋代铜象棋,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棋子中的“砲”也是“石”字旁
所以,象棋中的“砲”
一直都是用“石”字旁
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砲”字逐渐升级为发射火药炮弹的“重型武器”
象棋中的“砲”
也从“石”字旁变成“火”字旁
因此有专家认为
象棋的形制和规则
不但与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有密切联系
而且也是军事谋略与娱乐游戏的完美融合
03
全民喜爱
宋代就有象棋“国手”
象棋也被称为象戏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
唐代时,象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宋代时,成了全民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
宋代著名学者洪遵在《谱双》中提到
“象戏家喻户晓”
据记载,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出现了专门制作象棋棋子和棋盘的手工艺人
在临安的大街小巷
都可以买到象棋棋具
一些“职业象棋选手”
还被召入皇宫
成为拥有官职的棋待诏
专门陪皇帝下棋
在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中
记载了一份棋待诏的名单
象棋棋待诏有10名
其中一位叫沈姑姑的女棋手
是目前中国最早、唯一留下姓氏的象棋女国手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让宋代人爱玩儿又会玩儿
小小棋子
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宋代人丰富的文娱生活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河南总站洛阳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坤续红明
监制:李学良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