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照”出“肺结节”怎么办?病理专家带您科学解读

文字/视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春祥通讯员谢小林

春季是体检较为集中的季节,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当体检报告上出现“肺结节”三个字时,很多人会瞬间联想到“肺癌”,甚至陷入恐慌。肺结节=肺癌吗?3月31日,长沙市第三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带您一起,通过显微镜下的细胞密码解读,重新认识这个常被误解的“肺部小疙瘩”。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表现为最大直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简而言之,就是肺部出现的“小疙瘩”。肺结节是影像学上的描述性名词,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质。

病理科视角:肺结节的“终极审判台”

当临床医生通过CT发现肺结节后,若怀疑有恶性风险,往往会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的方式,来获取组织标本并送检病理科。这些米粒大小的组织,正是病理诊断的“关键物证”。

病理医生通过初筛(HE染色)、深挖(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检测)、溯源(基因检测)等方式来辨别肺结节的真实面目。

数据显示,约70%送检的肺结节病理标本最终诊断为良性,其中近半数为炎性病变。

在显微镜下,我们常见的良性结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炎性假瘤:位于肺实质内,界限清楚的炎性增生性病变,由各种慢性炎细胞、泡沫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等构成的炎性团块。

2.特殊感染性病变:结核分枝杆菌或隐球菌感染后,免疫细胞包裹病原体形成的慢性肉芽肿性炎。

3.先天性发育异常:肺先天发育畸形导致的肺隔离症,表现为有胸膜包裹性的结节。

4.肺结节病: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可单独或同时累及肺和肺门淋巴结。

5.肺错构瘤:肺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错误排列组合,被其他间叶组织如软骨、脂肪、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围绕形成。

6.良性肿瘤:如肺乳头状腺瘤、硬化性肺细胞瘤等,影像学上常显示孤立的,境界清楚的肿块。

7.其他病变:环境刺激导致的矽肺结节或机化性肺炎形成的肺内毛玻璃影、小结节阴影。

不同类型的良性肺结节会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密码”,例如结核结节中央的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结核分枝杆菌。

虽然肺结节恶性检出率低,但某些特征需要提高警惕:影像学上的形态异常(不规则,分叶状、毛刺状)及混杂密度(混合磨玻璃结节),结节的大小(越大越危险,>15毫米)、生物学上的生长速度(短时间内快速生长),患者高危因素(吸烟史、年龄>40岁、职业暴露)及家族肺癌遗传史等。

肺结节发展成肺癌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通常是单发、长径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