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全球第一大慢性进展性肝病,也是我国慢性肝病中最重要的病因,在我国的流行率约为30%。它和病毒性肝炎一样,会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3月30日,在2025年亚太肝病年会学会(APASL)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饶慧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0年,国际专家组在《肝病学杂志》(JournalofHepatology)发表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定义共识,提出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取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该定义中强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评估肝纤维化的重要性。
“这一命名的变更意味着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以与其他肝病合并存在,代表其患病风险会更高。因此,对患有脂肪肝且存在代谢因素的患者来说,对肝脏的检查,特别是肝纤维化的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饶慧瑛说。
饶慧瑛介绍,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慢性肾脏病、乙肝等,都是发生肝纤维化的高危因素。如果已经出现肝纤维化,一定要及早干预。“首先,持续的定期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积极避免或减少其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阶段。”饶慧瑛说。
对于肝纤维化的检查,饶慧瑛提到,部分基层医院由于缺乏特殊的检查设备,无法进行准确的肝纤维化诊断,仍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如果出现指标指向高危,一定要前往上级专科医院进行专业的肝脏弹性测定,明确肝纤维化的进展程度。
“相比于乙肝、丙肝,大众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重视程度其实还不够。”饶慧瑛表示,很多脂肪肝患者并没有积极管理的意识,事实上,有数据显示,出现肝纤维化后,部分患者通过积极的体重管理,肝纤维化的程度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全球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我们仍需要对全社会加强疾病科普;另一方面,在体重管理年的背景下,个人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是实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管理的积极实践。
主编:张赫
校对:刘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