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在滇东大地,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与陆良县召夸镇、大莫古镇,如同紧紧相连的石榴籽,历经三十载风雨同舟,用协作与融合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壮美画卷。这里生活着2.09万各族群众,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达57.2%。曾经,边界地区因土地纠纷、资源争夺等问题,矛盾频发,不稳定因素较多。然而,通过持续的交流合作,如今这里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产业共兴:让“致富果”挂满枝头
走进西街口镇芭茅村的人参果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卢红芳一边查看果苗长势,一边高兴地说:“我们和陆良县麻舍所村的种植户经常交流种植技术,他们的大棚管理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还一起拓展销售渠道,产品远销省内外。”近年来,两县接边村组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共享等方式,共同发展人参果种植产业,带动两地群众增收致富。除了人参果产业,烤烟、石材、商贸、物流等产业也在两县接边区域蓬勃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繁荣。
基建共享: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出行非常不便。”陆良县大莫古镇新村村民王秀英回忆道。如今,这条连接新村与西街口镇雨布宜村的4.56公里通村道路已硬化通车,彻底改变了两县边界2万余群众的出行状况。这只是两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两县通过政协协商平台,共同推进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石林县西街口镇辖区内的大麦冲水库、吃水坝水库由陆良县建设,两县通过友好协商,共同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应对了干旱年份用水难题。基建共享进一步促进了两县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治理共联:织就社会稳定“平安网”
“感谢两镇的调解干部,帮我们妥善解决了土地纠纷。”西街口镇新木凹村村民张某和陆良县召夸镇村民王某握手言和。针对接边地区矛盾纠纷多的问题,西街口镇与陆良县毗邻乡镇建立了“无事常联系,有事多协商”的互信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在婚恋矛盾解纷、社会治安群防群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预防化解方面,加强应急联动,信息互通,全力保障两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经常性基层治理联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共融:绽放民族团结“和谐花”
“火把节是我们彝族的传统节日,现在陆良县的朋友们也会来一起庆祝。”西街口镇彝族村民高志祥说道。在春节、彝族火把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西街口镇与陆良县相邻的村委会、村民小组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歌舞交流演出、摔跤友谊赛、斗牛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县相邻村的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交流相互通婚,两地群众亲如一家,民族关系更加紧密,民族情感愈发深厚。
三十年携手的风雨历程,让西街口镇与召夸、莫古两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县用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不是“各美其美”,而是“美美与共”!友谊是理解的基石,理解是团结的桥梁,团结是稳定的保障,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展望未来,西街口镇将继续深化与陆良县毗邻乡镇的合作交流,深化产业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交流形式,建立三镇定期协商、联合工作机制,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界地区绽放得更加绚烂,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云南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