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TD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金毅敦等通信领域专家出席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并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今年6G发展的关键词是“标准化元年”或“与人工智能融合”,而提到6G应用时,他们几乎都认可“应该由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理念,要“深度挖掘垂直行业需求”,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性价比满足垂直行业需求”。张平直言,6G要向DeepSeek(深度求索)学习,从企业需求出发做更多创新。
6G能够让具身智能机器人更轻便、成本更低
“前期先培养起垂直行业运用6G的能力,等到6G真正商用时就会出现一批潜在的、经过培养的用户,从而推动6G形成更好的发展格局。”金毅敦评价道。他认为,从吸收5G发展经验来看,6G在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需求和场景。
“千行百业的需求是差异化、碎片化的,每个场景的量不大,这对于很多设备制造商的投入产出比来说并不值当。”刘光毅说。因此他提出,6G需要新的系统设计和产品形态,变成软硬解耦的、虚拟化及云化的产品,能够实现底层硬件和上层功能的定制化,从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解决需求碎片化的问题。
6G强调行业需求,但同时也需要推进消费者端的应用。刘光毅向贝壳财经表示,ToC(消费者端应用)是我们(运营商)的存量市场,如何深耕、保持这一市场需要增量,找到新的场景和市场空间。
在受访专家看来,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AR、VR等各类智能终端都属于能与6G结合并且前景广阔的产品。
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例,6G能提供超越连接的服务,其网络中存在算力、连接、感知、智能等资源。“机器人不仅需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调度其他智能体的能力,这可以在6G网络中实现,让机器人能够调度智能体或存在于边端、云端的算力、智力等资源,来完成复杂任务。”黄宇红说。
另外,刘光毅补充道,机器人基于6G的通信、感知、计算、大数据安全等集合能力,能够实现算力、AI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卸载,让它们变得更轻便、成本更低、电池续航能力更强。
北京发展6G前景广阔,需要培育需求牵引者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看好北京发展6G的前景。“北京科研实力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非常丰富,具有大量开展6G研究的单位,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例如人工智能、Web3.0、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企业都可以给6G带来场景牵引。”金毅敦说。
但他也提出北京相对弱势的地方在于缺乏大的整机厂商,尤其缺乏大的系统设备厂商所形成的产业牵引力。他强调,这需要有扮演需求牵引者的角色出现,能够与国内运营商合作,将运营商的需求与北京产业界沟通起来。
“各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壁垒、烟囱,要打破它们很难。”刘光毅说。他认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往往有时候可以把大家聚到一起,从而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建议,中央及北京市政府应该在重视6G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让各行各业的发展与6G匹配起来,真正实现二者的双向奔赴,而不是等到6G技术成熟后,再来思考它如何帮助行业发展。
张平则强调产业链、生态在6G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从头到尾把一件事情做完、自己赚钱。并且,这样的企业也可能做不大。”他认为,6G应用要解决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矛盾,供给方要从产品、企业角度更多了解、适配需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韦英姿
繁辉峰
5G的收费都承担不起 就算是8G. 对老百姓来说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