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变笨、不清醒?专家详解“隐忧”与破解之道

麻醉是否全程无痛?孩子麻醉后会不会变笨?老人术后迟迟不清醒怎么办?……麻醉作为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安全性始终牵动患者及家属的神经。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天佐解释,目前临床使用的麻醉药代谢路径明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确凿的直接证据表明其会损害神经系统发育。

3月26日,在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上,多位专家就“如何让麻醉更安心?从安全保障到信任共建”主题展开讨论。

3月26日,专家围绕“如何让麻醉更安心”详解其背后的“隐忧”与破解之道。

“患者最直接的诉求是‘全程无痛’,担心术中因药量不足而中途疼痛。”李天佐表示,这是患者对麻醉的核心关切之一。尤其对于复杂或长时间手术,患者常质疑镇痛能否“无缝衔接”。事实上,现代麻醉技术已能实现精准控制。静脉或吸入麻醉药起效快、效果稳定,术中通过持续泵注药物,可确保镇痛覆盖手术全程。麻醉药物的“短效性”也是一大优势,“一旦停药,患者可快速苏醒,但术中绝不会因代谢过快导致镇痛中断。”

针对老年患者迟迟不清醒的担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提出术前评估的关键作用,“隐匿性认知障碍患者若未提前识别,术后可能出现谵妄,易被误认为‘麻醉后遗症’。”其团队通过AI辅助的神经功能筛查,可提前发现高危人群,术中辅以脑氧监测,降低术后认知并发症。

“躺在手术台上,眼前只有无影灯,耳边是冰冷的仪器声——这种无助感会加剧患者对麻醉的恐惧。”李天佐坦言,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或焦虑症患者,心理支持的需求常被低估。如何破解?李天佐提出解决办法:从术前访视开始,麻醉医生需与患者建立信任,解释麻醉流程,缓解紧张情绪。“患者家属务必在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提供患者的心理状态、过敏史等细节,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现在部分医院已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让患者术前‘沉浸式’了解手术环境,减轻陌生感。术中也可通过音乐疗法舒缓情绪。”会上俞卫锋分享了技术赋能麻醉术前访视的新思路。他表示,麻醉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无痛”,更是“安心”。从精准化评估、标准化用药到人性化关怀,现代麻醉医学正通过多维度创新,逐一击破患者的担忧。

主编:邱越

校对:李益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