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功
近日,山西省高平市一名女司机因行车纠纷辱骂他人,并在派出所公然宣称“我是司法局的”,试图以身份压人。事件曝光后,当地司法局迅速回应,对涉事人员进行停职调查(据3月30日澎湃新闻)。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2010年轰动全国的李启铭放言“我爸是李刚”事件。两起事件相隔多年,却如出一辙,显示了部分人心中的权力傲慢。
无论是“我爸是李刚”还是“我是司法局的”,此类言论背后折射出的都是权力异化的社会现象。在李启铭案例中,其父李刚作为公安分局副局长,不仅长期纵容儿子李启铭的跋扈行为,更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包庇儿子,最终酿成大祸。同样,此次涉事女司机口出狂言,其底气显然也来自对“司法局”这一公职身份的认知错位,误以为可以借此特权逃避法律约束。
特权思想的传承,有着复杂的根源。从社会层面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残余,使得部分人潜意识里认为某些身份、职业自带高人一等的光环。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自身就秉持特权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对特权产生依赖和追求。
特权思想危害巨大。首先,它严重破坏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在一个本应人人平等的社会中,特权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凭借身份、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挤压普通民众通过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空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次,特权思想对法治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法治的核心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特权思想却试图打破这一基本规则,让某些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整个社会的法治秩序也将陷入混乱。
笔者认为,想要改变这一现象,需从制度约束、文化重塑和司法公正三方面协同发力。
在制度约束层面,需构建严密且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公职人员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在选拔环节,除了考量专业能力,更要将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纳入重点考察范围,从源头上减少特权思想持有者进入公职人员队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需进一步深化,将政府决策过程、公共资源分配、财政收支等信息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压缩特权思想作祟的空间。
文化重塑方面,教育是关键的一环。学校教育要全面渗透公平与法治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平竞争的意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摒弃特权思想,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司法公正是杜绝特权思想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坚实的保障。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权力干预,确保每一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决。同时,要提高司法透明度,让司法过程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