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艺术游甘肃”
唱“红”天水唱“响”甘肃
戏曲汇演助推文旅融合
今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跟着艺术游甘肃”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其中3月16日至3月29日,在甘肃天水举办的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拉开了系列活动序幕。该活动有力带动天水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全省文旅市场全面升温。
戏曲展演活动集结了陕、甘、宁、青、新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家顶尖戏曲院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天水西秦腔研究院、宁夏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西宁市艺术剧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等名团轮番献演经典剧目,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同台联袂“一决高下”。
作为西北五省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戏曲展演活动,活动首次实现所有演出全程户外化呈现,现场观众达71.5万人次,线上观看量突破2150万人次。经统计,截至3月31日,全网相关天水戏曲展演信息共计72.9万条,各类现场直播5.62万场次,累计传播量达61.2亿次,点赞量达1230.6万次。
01
秦腔一响“万人空巷”
本次活动由西北秦腔汇演、西北地方剧种折子戏展演、戏迷争霸赛和戏曲快闪巡游四个板块组成。
3月16日至23日,来自西北五省区的十余家顶尖秦腔院团齐聚一堂,精彩演绎《出五关》《三滴血》《秦楼案》《火焰驹》《杨门女将》《窦娥冤》《周仁回府》《锁麟囊》等经典剧目,边肖、苏凤丽、侯红琴、侯艳、韦小兵、袁丫丫等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聚。精彩的表演掀起了活动热潮,场场座无虚席,观众掌声如潮。老嗓未歇,新声已起,传统戏曲的经典传承为秦腔的艺术生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月17日至22日,别开生面的“人民保险杯”戏迷争霸赛火热开唱。来自省内外的400多名民间网红唱将、戏迷爱好者报名参赛,参赛选手中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仅8岁,鲜明地显示出传统戏曲在民间的深厚根脉。赛事分为每日海选和总决赛,总决赛由专业评委与观众共同投票,专业演员与票友同台切磋技艺,打破观演界限,增强互动性,使戏曲真正回归民间,书写了传统戏曲薪火相传的崭新篇章。
3月28日至29日,西北地方剧种折子戏展演精彩持续,17家名家院团陆续登台献艺,奉上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此次汇演期间,丰富多样的快闪巡演覆盖了天水伏羲广场、启汉楼、天水古城等文旅地标,将戏曲元素植入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一步一戏,全域皆舞台”,让传统戏曲与市井生活碰撞出新火花。演员身着戏服高呼“千山万水,只爱天水”,市民游客自发加入,形成“千人同唱秦腔”的壮观场景。
02
传统文化“直击人心”
从伏羲广场露天舞台到天水古城街巷巡游,从名家经典到草根戏迷,本次展演活动精准践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求,掀起全民参与热潮。
台上唱腔嘹亮,台下掌声不断。坐在马扎上的老汉闭眼摇头,手指随梆子声轻叩膝盖,年轻的后生举着手机拍照录像,一些家长则将孩子举过头顶,眺望台上的演出。一个马扎、一个锅盔、一瓶矿泉水,观众一坐动辄6、7个小时,过足了戏瘾。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表示:“这次活动规模如此之大,观众如此踊跃、热情如此高涨,群众体现出的对传统文化、对秦腔的如此热爱,是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的。”
西安易俗社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水就是‘戏窝子’,汇演现场氛围超燃,观众朋友给我们全体演职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朴实、善良、热情。”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青年演员郭鹏称:“看到台下乌泱泱的人群,让我感到压力倍增,天水是一个‘戏窝子’,观众懂戏爱戏,也会看戏,我们演员也以比平常更高的要求来对待每场演出。”
百年剧社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动情地表示:“天水的戏迷让我备受感动,我们很喜欢这里,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来这里演出,也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天水吃麻辣烫听秦腔。”
有年轻观众在看完《锁麟囊》婉转深情的“春秋亭”唱段后表示:“没想到秦腔还能这么唯美与动人!”
戏迷王女士带着孩子观看《火焰驹》后感慨:“孩子居然能安静看完两小时,传统文化的力量太强了!”
陕西省渭南市的游客肖女士在玉兰古巷“偶遇”秦腔巡游后如是感慨:“传统亦是潮流。不同扮相的演员呈现出人物的多样性格,移动式沉浸演出如同一场戏曲科普,让我再次感受到秦腔艺术的魅力。”
活动还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一曲秦腔里的文旅融合新活力》、新华网《西北戏曲“群英会”唱响天水绽芳华》、中国文化报《“跟着艺术游甘肃”:构建“艺术+旅游”立体生态》、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甘肃举办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等央级媒体发布了一系列文章呈现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的盛况。西北五省区省级媒体、天水等地的市级媒体则通过海量新闻报道和视频精粹生动复刻了活动中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画面。秦腔的独特韵味与观众深情合唱久久萦绕在心头不能散去,充分证明了那句“秦腔的根就在西北老百姓的心里”。
本次活动打破了西北五省区戏曲院团的“各自为战”局面,以“政府主导、区域联动、群众参与”的顶层设计,推动资源共享与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千年秦腔正以蓬勃昂扬之势,奏响西北大地文化自信的强音!
03
“余音绕梁”描摹文旅融合范本
演出之外,天水市还以伏羲庙、麦积山石窟等核心文化地标为支点,串联戏曲展演、非遗市集、美食体验,形成“一景一艺一消费”的沉浸式动线。天水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汇演期间,天水伏羲庙广场吸引观众71.5万人次,市集销售食品、农产品、文创商品等带动旅游消费近1600万元。
此外,天水市配套发布了五大主题旅游线路,将戏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场景,每条线路均设置“伏羲广场戏曲展演”固定节点,通过“白天游景区—傍晚逛市集—夜间看大戏”的设计,强化“天水=秦腔之城”的品牌认知,使艺术场景化与消费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形成“艺术引流—消费转化—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天水旅游线路的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戏曲可通过这种方式深度融入文旅场景——将戏曲元素深度植入旅游线路、城市空间、夜间经济场景,打造“白天观景·夜间赏戏·全城有戏”的沉浸式文旅体验,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04
“跟着艺术游甘肃”步履不停
“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不仅是西北戏曲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戏曲艺术的展演与传播,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助力甘肃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同时,此次活动也是“跟着艺术游甘肃”主题活动首次正式亮相。紧随其后,3月20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之际,省文旅厅联合省歌舞剧院、省歌剧院、省民族歌舞团等多家艺术院团,以“跟着艺术游甘肃”为主题,通过沉浸式艺术展演与快闪互动,为现场旅客呈现了一场“文旅+交通”的视听盛宴。
3月27日至29日,“跟着艺术游甘肃”文艺展示活动在北京展览馆亮相“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站),通过敦煌乐舞、敦煌服饰展、摄影图片展生动展示敦煌文化的魅力和甘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让展览灵动而富有生机。3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作为“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延伸内容,“丝路歌韵:敦煌舞乐服饰展示专场”以歌舞与服饰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弘扬丝绸之路文化,借助歌舞形式生动展现丝路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多元艺术门类为公众精心打造高品质艺术体验。
未来,甘肃将持续深化“艺术+文旅”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旅资源“火起来”、区域经济“热起来”,为西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报送:甘肃省旅游信息数据中心
特别声明